🌱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谈及家庭关系时,提过一个词叫“黏连逻辑”。它指的是,我们习惯把所有的事都黏成一个整体,没有哪件事是单独的。
不改变自己,将成为代际相传的宿命。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决定孩子的未来。
贫穷真正的内涵:
家长浅薄的已知和给不了的未知
美国教育学博士萨斯金德统计发现:在经济收入高的家庭,孩子平均每小时能从父母那儿听到2000个词汇,涉及经济、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这个数字减少到1200,而在贫困家庭中,更是只有600。
殷实的家庭,不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也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而在贫穷的家庭,父母要为温饱奔波,孩子也因匮乏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成长的机会。
父母认知低的家庭认为考上清华你就是同辈人中最牛的,父母认知高的家庭早已觉得清华远不是世上最好的大学;父母认知低的家庭的家庭从小被告知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后日子就轻松了,而认知高的家庭常听到的是,考上大学才是第一步……
其实算上从家里继承来的见识和眼界,他们之间早已差了一大截。就像某个瞬间,突然让你觉得命运很难靠努力去改变。
蔡磊垒说:
“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
父母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孩子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中科院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王金战曾说:
“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出生后最初接触到的环境——家庭,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看到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还是远方世界的梦想。
相比物质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穷困家庭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家长浅薄的已知,往往会限制儿女无限的未知。
有人自己没上过学,觉得上学没用,于是也不让儿子上学;有人自己没出过村,就把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藏起来,还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根就在这”……
真正的贫穷,不是金钱上的匮乏,而是认知上的贫瘠。
父母固步自封,下一代通常也无法获得改命的机会;父母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孩子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贫穷DNA是可以遗传的
你对贫穷的解读就是你的命运
罗伯特·清崎曾说,贫穷并不是刻进DNA里的东西,你对贫穷的解读才是。
贫穷可以遗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切断贫穷延续的链条。
诺奖获得者阿比吉特·巴纳吉,考察非洲一个偏远乡村时的经历。
当地人的日常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温饱拼命干活,二是在等待酬劳的日子里看电视、喝茶。
透过这个细节,阿比吉特指出多数穷人所面临的困境:
“因为长期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更多关注眼前的物质或精神压力。这会进一步局限认知和眼界,导致他们更难拥有长远的人生规划。”
而要改变这种困境,一个很关键的思路在于“资源的有效积累”。
同样的道理,穷人因为收入不高,在支付基本花销后所剩下的财富,可能只够聚一次餐,放松一下身心。但10次聚餐的钱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笔投资或是孩子学习一门课程的报名费。
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人,并不是看到了机会,然后去积蓄力量。
而是只有自身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机会才会逐渐浮现。
很多时候,穷人仿佛被压抑在一块巨大的天花板下面。眼前可直接争取到的资源,不足以帮助他们突破圈层。
但如果把这些资源当成可积蓄的力量,等到某天再猛地一下跳起,就可能在天花板上撞开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或许很小,但从中透出的光亮,能让你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董宇辉说了一段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我想告诉镜头前的朋友,虽然我们说的是事实,但请相信它不是绝对。可能深水区有大鱼,浅水区只有小鱼,但如果不出海,你一条鱼都不会有。”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在罗马。但对心系罗马的人,上天终究是会留出一条路的,至少是给你的孩子。
家,是一个人的能量场,而拥有一个高认知预告能量的家,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后盾和底气。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贫穷并不是刻进DNA里的东西
你对贫穷的解读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