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年轻人频繁更换手机壳,有人说:手机壳便宜啊,最贵不过几十块钱,手机太贵频繁更换做不到,再说手机壳还能保护手机。那么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频繁更换手机壳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年轻人在童年时有缺失感,内心不够富足,当自己有能力掌控“金钱”时,能用自己赚到的钱,满足自己小小的心愿。心理学上叫“心理补偿”机制。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同时,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简单地说:补偿心理就是发展一方面的能力去掩盖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以消除自卑感。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在小时候都有过盼望过年的期待,因为过年不仅可以吃好吃的,还能收到新衣服,同时还有压岁钱可以拿。
而平时,想跟家长说买个玩具,家长一般会说,买这个干嘛,一点也不实用,这钱还要留着给你交学费的。
从此玩具这个小东西就种在了我们小小的心理,我们会暗暗发誓:我长大了一定会给自己买个大玩具。
等到我们真的长大了,发现我们缺的东西真的很多,手机跟手机壳比起来我们更愿意换手机。
但我们经济实力有限,换个手机壳还是不成问题的,再说套上手机壳后,谁会知道我的手机是旧机,用起来卡不卡,我不说,谁会知道。
别人只知道我又换了一个新手机壳,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我们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掩盖卖不起手机,真相是穷的心理。
我的父亲就有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奇怪行为:不管他有没有皮鞋,也不管家里有没有地方放他的鞋子,仅管家里已经有二十几双新皮鞋放着了,只要上街看到有人卖皮鞋,有合他脚的,都会一股老的买回来,原因就是因为他年轻时太穷,买不起皮鞋,一年四季只能穿胶鞋,那个时候的他非常羡慕别人有皮鞋穿,后来生活好了,也有钱了,卖皮鞋回家放着就成为他的一种爱好和习惯。
有的女生为了减肥,长期不喝奶茶,长期控制自己不吃以前喜欢吃的高热量食物,到的一定的临界点,就会暴食,开始放纵自己,特吃大吃,直到吃吐。
有的人为了省钱,平时扣扣搜搜,不敢吃,不敢用,时间长了,心理就会有愧疚感,感觉这么做对不起自己,一有用钱的机会就刹不住车了。
还有的人在自己小时候很喜欢弹钢琴,但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实现他的愿意,当他自己有了孩子,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人民的名义》里,农民的儿子--赵德汉贪污了大量现金藏在家里,就是因为小时候太穷,太渴望金钱了,所以在他当上大官,有机会捞钱时,就会不顾一切大把捞金。
他为了掩人耳目住在旧房子里,但每次当他去到他的豪宅,看到自己满屋现金,心理的获得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我认为补偿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利用它,不能被补偿心理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违法行为。
尤其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利用好补偿心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疲劳、减轻精神负担、调整情绪、保护心理健康,提高自信心。
同时,利用好补偿心理还可以使我们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调整心态,从而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是小奇,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我,感谢您的点赞支持分享,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