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01
你信吗?有时不经意的小投入,却能带给你超乎想象的回报。
以前大学时的两个学弟,居然在某个社区群相遇。码农聊金融,三句两句扯到比特币。
“哦,我2014年时还真买了20个。”我擦…要知道1个比特币,如今近7000美元啊!
“哎你们别激动啊,前两年我就卖了。”学弟发了个尴尬的emoji表情,“当时暴跌到2000刀,觉得好玩就蛮买了20个。两年后涨到六千多美元我就赶紧落袋为安了。”
他停了一会说,“大家一听到谁谁几年前买了比特币,都觉得那人肯定特有眼光。实际上,早期买币的像我一样纯粹好奇的人占大多数,真到疯长时普通人压根拿不住,会心慌。”
“反正也涨了3倍,算意外惊喜啦。”
看似挺踩狗屎运的,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兴趣付出的小投入,获得丰厚回报的案例着实不在少数。
也许可以这么解释吧,当你付出时用心对待,对结果咬得没那么紧,反而容易与惊喜不期而遇。
02
切换到工作中同样如此。前两天读到一段话,挺有感触:
“90后的年轻人突然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之下,无论是个人创业还是职场拼搏,鲤跃龙门似乎都愈发困难,通往财务自由遥不可及,还要面对高房价对个人梦想的挤压。”
虽略带丧气,可凡事均有AB面,其实包含了另一个闪光的信息。
时代变化飞快,经济出现新常态, 意味着机会亦与日俱增。一份上班的稳定收入, 一份甚至几份下班后认真去做的事,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多重人生。
比如,一位和我同样是产品汪的朋友,本职不太忙,在熟人公司兼职出项目解决方案,报酬达到正职2/3。
比如,原同事喜欢烘焙,去年底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她做的蛋糕连我爸那种甜品厌弃者都很爱。
“冒险”和“防守”根本不是对立关系,恰好相反,它们相得益彰。你大可不必一开始就以切断后路的姿态去搏一把。有心尝试灌溉,主干依然生长,新枝陆续萌芽,更容易看到枝繁叶茂。
再说了,你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现在不可劲儿造,难道留着七老八十啊?
就算老了,有的人成为广场舞KOL、天天去社区医院量血压血糖血脂;有的人却像拥有无穷创造力的“超级马里奥之父”宫本茂,年近古稀还让一票年轻人目眩神迷。
不要轻易说“我没机会”,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小心翼翼地养生,而是活蹦乱跳地折腾自己。
03
当然,投入精力财力在未知领域,没让你含着一口热鸡血横冲直撞,不然纯属作死。
安全边际显得格外重要。
1、工作上,立足本职
我见过一拍脑袋,直接甩个辞职信杀向“诗和远方”的人;也见过从诗和远方回来后,仍旧无法融入现实的人。不少人内心咬牙切齿:
“你不知道老板有多瞎!”
“同事个个勾心斗角!”
“工资低到令人发指!”
“岗位一点前途没有!”
……
然而你忽略了,这世界瞎眼的老板真的不多。许多不利的局面背后都有一套你看不到的正常逻辑;你也忽略了,出于逃避的离职,进入新工作后往往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
一来,没带足筹码,二来没想清楚自己要去哪里。只因为“这地方太垃圾”而逃避地随意跳上一辆车,结果上车后才发现,妈呀我到底要去哪里啊?!
不如耐心打磨好长板,或者白天为工资工作、晚上为兴趣工作,乃至两边携手互补,弯道超车的胜算会大得多,也不至于翻车。
2、投资上,攻守兼备
积极试水新鲜的、波动性大的投资品,这没毛病。本来么,所有收获都是从尝试开始。
只是,打底属性的东西不能丢。
首先,设置可承受的安全红线。认识的人中,玩虚拟币、黄金、外汇等高风险投资品的不少,但几乎都在财力范围内尝试,譬如用可投资金的20%、10%…
即便全盘仆街,也不太影响生活。
其次,配置防守型产品。
我一同事炒股十几年,股票是他唯一的投资品。有了小孩之后考虑再三,除了买保险,他还开始以买国债这种极其传统的方式攒起教育基金。
用同事的话说,“挣不多没关系,必须保证这钱不亏。”
为什么诸多带着几分“old fashion”的投资品(像银行理财、债券等)至今仍有巨大市场?因为金融世界绝非收益至上,它欢迎不起眼的小投入、有时更需要谨慎的大安稳。
这年头很多文章都在说,不惧失败很重要,勇于踏出去很重要,跳脱安稳区很重要,没错,这些弥足珍贵,但它们是态度,却非结果。
职场也好,投资也罢,大部分情况下,你只有结实地踩在台阶上,才能不断以终为始突破自我;只有船板够坚固,才有底气不俱风浪,享受好奇心的馈赠。
这或许也正是保守型产品的魅力所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