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两年前读过《被讨厌的勇气》,是两位日本心理学大家写的书。文章以智者和困惑年轻人的对话形式,层层推进,深挖被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精髓,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教大家如何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今书中大部分内容早已抛之脑后,但有一点我却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问题出现时,先区分这属于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课题”。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你应该先区分这是“你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当你清楚孩子学习不好是他自己的课题之后,你会下意识的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更不会去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大家都知道,这种把指责式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很难有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

拿自己举个例子。

小时候,我的父亲对我们的学习看得特别紧,而且经常诉苦,时不时地就要提醒我们姐妹三个“我含辛茹苦就是为了培养你们三个上大学”。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亲的决心十足,意志力坚强,“砸锅卖铁也会支持我们上学”。我也被父亲的话所感染,希望自己能够考第一名。但潜意识里,学医早已经成为“为了父亲而学”,于是小小年纪的我,会经常因为自己贪玩的个性而“恨铁不成钢”。为此,我曾很认真的想过:“如果父亲哪天意外死掉,那我一定能头悬梁 锥刺股。”

在孩子学习上,区分是谁的课题很重要。这同样也能避免生活中各种无声无息地在钻牛角尖的你。例如,老公嫌弃你做饭不好吃,你的课题是“做饭”,而“好不好吃”是他的评价,属于他的课题。众口难调,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此时你觉得对方在挑衅你,可能会因此而上火,甚至大吵一架。但如果你从“这是对方的课题”来入手,心里的结自然打开。你的课题“做饭”已经结束,如何改进也是你自己的课题,你老公的差评是他的课题,你不妨尝试尊重他的想法。如此以来,就能有效避免许多怨妇和家庭矛盾的出现。

看过《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又买了《幸福的勇气》,同样是两位大师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读完。后来我下定决心系统学习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书籍中看到大量有关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所以今天顺便来唠唠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但因为觉得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过于狭隘,最终阿德勒与之分道扬镳,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他的人性观是追求卓越。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动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动力。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他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人格动力是自卑和补偿。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自卑是人类奋斗向上的原动力。因为自卑,人们会持续地超越自己,这就叫做补偿的方式来克服自卑感。

什么是自卑感?

人们生来就是一个完全无助的小婴儿,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代劳,人在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就有不断补偿的需要,而补偿之后又有了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就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导致神经症。

阿德勒的人格结构包括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和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社会兴趣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