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上周日在去看美术展的路上,阳光下的街头,人行道上,一个没有左臂的大男孩长着一张很英俊的脸,右手拿着麦克,在唱着一首好听的歌。
镜头二:我家附近的地铁口,近来总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年龄稍长,银色且凌乱的长发,男性,时不时朝过路人高喊:“我饿!”。
镜头三:坐地铁上班,经常赶上早晚高峰,在拥挤的车厢,每一个奔走忙碌的人此刻都是驻足的,有的看手机、听音乐、看抖音,有的看地铁报,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看PPT学习资料,我原来看书,现在看英剧装作学英语。
一个人从出生到暮年,都是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当然没有倒退,没有暂停,只有终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儿时的我们是为了吃饱穿暖而哭泣,少时的我们是为了积累知识而学习,青年的我们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中年的我们是为了衣食无忧而奔走,老年的我们是为了苟延残喘而坚持。
总之,人的一生都在为了不同的目的而永不停歇。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长风破浪总会有。
人生的每一步都因掷地有声而代价巨大,但也没有谁望而却步,停滞不前。
就像那个独臂男孩,没有因其残疾而自暴自弃,反而顶着烈日,忘我的歌唱,用自己的真情和歌声打动路人。大家在播撒同情的眼神后,也都纷纷解囊相助。
这也是自食其力换来的劳动所得,无需难为情,也并非低贱,只有一颗不甘落后的心。
原本命运的不公,在他看来也无从抱怨,因为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奋力一搏,从他洪亮朴实的声音里能感觉到一种誓不低头的坚毅。
这不是乞讨,而是工作,是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来愉悦每一位听者的耳鼓。
因而是等价交换,是商品买卖,是按劳索酬,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免费午餐。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国王,召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最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原来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就是国王所期待的,为了自己丰衣足食必须得付出辛劳,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永世幸福。
人人都想过美好的生活,但任何的岁月静好都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都是有人为之负重前行、砥砺奋进的结果。
国家的和平需要卫国将士的舍命守护,经济的发展依赖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人民的幸福要靠每位国人的精诚合作。
所有的福祉、安康都不是上天所赐,而是日益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回报,是投身其中的人们用科技武装头脑、知识进步的标志。
如果那个老国王活到今天,看到了现世人们的幸福生活,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但反之亦然,社会依其地位高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正如十个手指一样有长有短,处在最末层的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每天只想做白日梦填饱肚子的到头来落得一场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高喊“我饿”博人同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你饿,就冲你那高亢的声音,也不至于羸弱到手无缚鸡之力,完全可以劳动,可以挣钱,可以糊口,而不至于在这里坐享其成,等人施舍。
同样的乞讨,但性质截然不同,沿街卖艺的男孩虽有残疾但自强不息,那个四肢健全的老者却以愤怒的呐喊来向路人索取。
如果是你,你会把施舍投给谁,答案不言自明。
两千年前的生活法则在现代依然奏效,政治学者杜兰在1971年提出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原理,后被广泛应用到经济领域,也正好诠释了《圣经》故事。
马云也曾说过:“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意在指当时免费,但是之后你会为这个免费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这个代价是高昂的。
地铁里的那些上班族们,似乎也深谙其道,为了午餐而辛苦奔波,即使片刻停留也不虚度,或补充能量,或自娱自乐,或养精蓄锐。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但也体会到了他们为之努力的付出。
这是生活的原生态,是我们日常的真实写照,也说明大家都在奋力挣扎,只为那一口嚼食。
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最基本保障,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俱全,是不只有赤橙还有蓝紫的七色光。
但是现代人也往往明知不可而为之,因小失大,只是贪欲作怪。
我们常常能看到商场或超市里打折商品前总是挤满了抢购的人,或许那并不是他们很渴望得到的物品,也都疯狂的加入到扫货大军中。
每年的“6·18”、“双十一”,都是网购者的盛大节日,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占了大便宜,不惜血本买买买,即使没有用也先抢回家再说,殊不知这都是聪明的商家的营销策略。
种种促销手段背后都是巨大的利益链条,只不过深陷其中的我们当局者迷。
朋友圈里常常有人为了得到一个免费的、200ml的小水杯,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打扰微信好友为其点赞,即使花费在其中的时间成本都够买几个小水杯了,也依然乐此不疲。
每到假期高速免费时,公路上总是拥堵无比,一波又一波的人为了这专享待遇,把自己大半的假期浪费在路上。年复一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情非得已,但依然故我……
的确,免费勾起了人们心里的欲望,为了这小小的幸运而拼尽全力,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会有长期有效的饭票,只有自己辛苦赚得的餐费。
在美国,通常吃饭都是AA制,均摊饭钱,利益均等。而在中国,我们碍于情面经常请客吃饭。
但被请之人也会推测此饭的目的,必定有求于我,因而也互利互惠,虽然没掏钱但事后必定为此付出更大代价。
所以无论西东,文化不同,认知不同,但都印证了那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挨饿,就得付费,就得劳动,就得自食其力。
END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
新浪微博、 简书同名搜索:李拜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