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家流行说“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可以是一杯好喝的咖啡,一碗香喷喷的面,一个来自男朋友的宠溺眼神。但是道理我们都明白,任何的好都是建立在和“不好”的对比上的。我们之所以能在灰头土脸的日子中扒拉出这么些虽然美好但还称不上”美极了“的东西,把它举高高称之为“小确幸”,是因为有那些庸常的,腐蚀我们元气的”小确丧“们在衬托。
微小而确实存在的颓丧,或者干脆就是丧,触手可得。
好喝的咖啡不会想喝就能喝到,绝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能提供速溶咖啡已经都算洋气;
不是每一碗面,每一餐饭都能让人吃得顺心如意,要不然哪来那么多人吃完饭在朋友圈里喊胃疼呢;
男人这个物种在面对已经追到手的伴侣时,情商往往会跳崖式下降,所以当他们偶尔回暖一次的时候,姑娘们能感动地热泪盈眶。
有人说,哪有那么多丧气。没病没灾地正常过生活,何不高兴一点呢?
是呀,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活设定,只能是“高兴”。在真实的生活里,有事不好意思说有事,必须说没事。在朋友圈里,也只能发积极向上的内容。不遵从这个无形规则的人,会被斥为传播负能量。那些本来想从心里发射出去的心里话,经常发射了一半便悬在半空,最后塞回心里。所谓“越长大越孤单”,“有些话不知道对何人讲”。
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永远地,不是这个春风得意,就是那个感情顺利。
颓丧的我们本想刷刷朋友圈“散散心”,刷完却发现,心里比刚才更堵了。在内心丧到某个点的时候,别人的快乐有时候就像一盆水,浇在我们心里的丑小鸭上,羽毛沾了水,越发沉重。
但是,如果有人破天荒在朋友圈里说了说自己最近如何悲惨,我们内心的疼痛竟会莫名得到一丝缓解。“比惨”这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可是现在,公开述说或者抱怨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想做正能量的人。就算心事郁结,也只是自说自话。待到把那点儿内心的七上八下在心里演讲了好几遍以后,提炼出中心思想,便成了可以在朋友圈里传播的“人生真相”。
我们是“人生真相”的创造者,也是其受益者。自己得出的“真相”,给了小确丧们一个高大上的出口。别人给出的“真相”,背后都藏了许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深夜,但是,它们能给我们能量。哪怕不足以使我们前行,也能让我们破涕为笑:“原来,你也曾经比我还丧。”
可是,在朋友圈里得到“真相”的概率,正越来越向“天上掉馅儿饼”靠齐。所以,毒鸡汤便有了市场。它们用诙谐的语气告诉我们,别焦虑了,每个人的生活有时都很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