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读书分享

【书名】《班级管理课》

【时间】7月8日——7月14日

【章节 页码】第4课(第二讲)——第6课(第四讲)

【读书摘抄】

1.用一定的组织和流程处理各种事务,可以做到公平、高效。每个问题总有比较合适的责任人和流程对应。如果还没有,那么就建立一个。这就是专业的思维。

2.班级管理要依靠学生,但不能完全依赖学生。

3.好的机制,能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

4.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不试图控制学生的行为,不用高压手段强硬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实际上也很难控制),而是用一些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的行为。

5.解决问题不靠个人,而是靠大家,靠组织和制度,这就是管理的专业思维,特别是解决共性问题的机构和制度。

【读书感悟】

1.专业思维的核心,其实是用“规则”替代“随意”,用“体系”化解“混乱”。当事务有了明确的组织框架和流程指引,就像给复杂的问题安装了导航系统——谁来负责、按什么步骤推进、标准是什么,都一目了然。这既避免了“多头管理”或“无人担责”的尴尬,让责任落到实处,也减少了因个人主观判断偏差导致的不公,自然能提升效率。而“没有就建立一个”的态度,更体现了专业思维的动态性。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认问题会变化、需求会升级,主动通过构建新规则来适应变化。这种从“解决一件事”到“建立一套逻辑”的跃迁,正是专业与随意的本质区别。

2.依靠学生,是唤醒成长的内驱力。当学生参与制定班规、主持班会、管理班级事务时,他们便从“被管理者”转变为“集体主人”。这种角色转换中,责任感会自然生长:有人主动提醒同学遵守纪律,有人默默整理杂乱的图书角,有人在矛盾发生时站出来调解……这些细节里,藏着学生对集体的认同与担当,也让管理从“单向约束”变成“双向奔赴”。但完全依赖学生,则可能陷入“放任”的误区。青春期的学生认知尚在发展,面对复杂问题时,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或许会因“人情”放松规则执行,或许会因经验不足让事务陷入僵局。

3.好的机制,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能打开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动力源泉。它不依赖于“少数人的自觉”,而是用清晰的规则、合理的反馈,让每个参与者都能看见自己的价值,从而主动向前。

4.管理不是“堵”,而是“疏”;不是用权威压制行为,而是用引导唤醒自觉。不试图控制学生行为,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充满活力,强行压制“不许说话”,就像试图捂住沸腾的水壶,只会让压力在缝隙中更猛烈地喷发:课堂上的窃窃私语变成纸条传递,表面的安静藏着心不在焉。而用具体活动引导,则是给这份活力找一个出口——比如小组讨论时让观点碰撞,主题班会中让想法表达,课间组织有趣的集体游戏……当学生的精力有了正当的释放渠道,“说话”便从“违纪”变成“交流”,课堂纪律反而在松弛中透着有序。

5.依赖组织和制度,并非否定个人价值,而是让个人能力在更科学的框架里发光。就像一台机器,每个零件的高效运转,源于整体的合理设计。管理的专业,正在于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限,用制度搭建解决问题的“高速公路”,让共性问题的处理从“靠经验”变成“靠流程”,从“凭热情”变成“靠机制”——这或许就是管理从“粗放”走向“专业”的关键一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