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天字理教学圈的讨论内容,也是我今天学到的极好的知识,做一记录,感谢之情不再言说。
(一)“行”
山东济南潘贞伊老师解说“行”字:
“行:
“行”字的甲骨文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小篆线条画,但还是十字路口的样子。汉字进行改革后,演变为今天标准的“行”字。“行”字的来历是非常有意思的哦,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有东西走的,有南北走的,有来的也有去的,所以用“行”字表示人们来回相反的走。
“行”还有一个读音“hang”。因为十字路口的人很多,这个地方便于做买卖,所以直到现在,城市的路口总是繁华地带。做买卖的摊位常常排成一行,其中卖饭的在一行,卖布的在一行,所以干同一种买卖的就成了同行,相同的业务就是行业。那么,做各行各业的人在一起就形成了市场,每一行就会有一个市,这就有了行市。在这个行市里干的时间久了,你就知道了行情。
词语:行走、行列、同行、行业、行市、行情。”
(二)关于“发”及汉字简化后的字理
波兰华沙大学李嘉平老师问“”发”的本义是放箭,该如何解释呢?發”
关于“发”的字理及汉字简化,黄亢美教授如是说:
“汉字本来都有字理,但在发展中,采用假借方式的字是没有字理的。随着演化和简化,一些字的字理已退化,“发”是草书楷化的简化字,字理退化,可采用其它方法。这类字再如”東”是有字理的,而”东”已无字理,这部分字也可采用引繁识简的方式,从繁体中识字理,但书写简化字,即识繁写简。或用其它方法灵活识记,或就是死记笔画。由此也反思当年的简化字,方向虽是正确的,但一些字简化得草率了,特别是草书楷化的字,例如”東”简成”东“,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而关于“东”字,山东济南潘贞伊老师有这样的说法:“東:东南西北的“东”。我们还是要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它像是一个包裹,这包袱里面包的是什么呢?天明的时候古人跟着太阳一起出来,背上包裹行囊,里面装有吃的、用的,外出干活打猎。要赶在太阳西下落山、百鸟归巢之时,背上包裹,里面装着收获的猎物或瓜果回来,这包裹里装的就是一天的收获。人们这样一来一回,东出西归都是背着这个装着物品的包袱,有东边的物品,也有西边的物品,合在一起就是东西物品,后用“东西”二字,泛指物品。”——这倒是对“东西”一词的新解。
波兰华沙大学的李嘉平对此持有异议:“”@山东济南潘贞伊,“东西”的来历有别的说法。跟方向的东不一样吧?”——可能李老师是持“东市西市成东西”之说的。
有一位叫“广西南宁孔子的粉丝”说:
“日上树上谓之东,简洁。各种文只是写法不同,义理应该是第一位的。”
这位孔子的粉丝还说出了一点小感悟:
“由于“文以载道”且用于交流,故字的义理是第一位的;又由于“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故,义以“道”为最终的“第一位”,而“载道”之“交流”必然引起缘起,所谓“易道”的形而下“之”“器”也。故作为师者,尽量先掌握最最原始的“形而上”的“道”,那么对于大部分的小学老师而言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与时俱进地根据小孩的根性而不离“道体”而言“字”“器”。另,音,也是与文字义理密切相关的。”
黄亢美老师说:
“一些汉字之理据自古就有歧义,现代如何取舍?诚如上面李可毅老师所言,注意到小孩的“根性”,即是遴选最符合现代常用的且便于学生识记的一种”理“进行析解。这问题很重要,今后会逐步谈及,大家也可充分交流。”
我对那位孔圣人的粉丝的有点拗口的话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他说的意思是:“字理”是教学之形,且“形”还包括“音”,课堂上让学生会用才是教学之“神”。教学中,形神兼备方为“道”——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三)“隹”“鸟”辨
四川成都金鹧鸪老师问:
“”@黄亢美(广西师范学院)请问:隹表示短尾巴鸟,“鸟”表示长尾巴鸟,那“鹰”是怎么回事呢?“孔雀”是怎么回事呢?谢谢!”
黄老师的回复:
““鹰”是个从鸟,䧹声的形声字,与“膺、應”的构成一样,都是形声字。“䧹”古文字是从亻,从隹,瘖省声,像人胸前架着个猎鹰随时准备放飞之形,故亦表义,。教学中可引出“义愤填膺”的“膺”,说明“鹰”与“膺”都是形声字即可,也可不提示它是形声兼会意字。
“孔雀的尾巴的确不是太长,所见的雄孔雀那长长的是它的覆羽。教学初始可提示古人把尾巴长的写如“鸟”,把尾巴短的写作“隹”,但稍后不要过于强调,就说“鸟、隹”作形符表义的都与鸟类有关即可,因为有些禽类的尾巴长也不长,短也不短,就像“鸡”,繁体就有写作“雞”的,也有写作“鷄”的。”
为了更好地辨析“雞”“鷄”两字,黄老师请大家看看他制作的美篇《台湾行》,内里有台湾民间对“鷄、雞”相生共长的状况实例。供老师们参考。
(知识共享,吾做一记录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