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我就在家乡小县城的这所高中教书。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九年的光阴。从稀里糊涂进入体制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发现自己不适合这样的工作,并发誓日后一定要离开。 但因为各种机缘,我像一只被温水煮过的青蛙,直到现在,我依然没能跳过体制这锅温水。今天不想谈初心是否还在,梦想是否已死,只想认真的总结一下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掂量一下许多人又爱又恨的“体制”对我的生命到底起了怎样的催化作用。
一、体制是什么
说出来有点可笑,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编制”。面试时,面试官问我:“没有编制你介意吗?”我都是一脸懵逼的不知何意,只好故作深沉的说:‘我再考虑考虑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都没有去努力弄清楚什么是“编制”,由此可见自己在学生时代时时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无意识。但我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编制”是一个很特殊微妙并且可能很重要的东西。兜兜转转之后,我最终还是签回了老家的教育局。直到毕业后和人事局签订人事合同时,我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性质懵懵懂懂。
所谓的“体制”,就是别人口中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铁饭碗”。书面一点说,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发工资,就是所谓的吃国家粮。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安逸,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工作。
但对于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来说,体制是限制发展的最沉重的枷锁。对于这一点,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体制内的人多半对这点感受深切。但也有一部分是经过很多曲折才进入体制内,或许喜欢体制内的安逸,并不这样的认为。体制外的人,或许正因为拼搏路上的艰辛,感觉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初识黑暗
和我同一年签到教育局的有六十人。所有的人统一参加岗前培训,然后等待教育局分配到县城和乡下的中小学。县城里的高中只有三所:一中本部、一中分校、职业高中。一中本部属于重点高中,招收的学生是全县各个初中里最好的。无论是从待遇还是从工作环境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进入这里工作。一中分校,考不上一中本部的学生冲着一中的名声,都到这里上高中。职业高中,基本就是升学无望的学生,不管多少分,都可以到这里上学。按照教育局领导的意思,分配的原则是由学历从高到低,依次分配到一中本部、一中分校、职业高中,公平公正。我被分到了一中分校。因为自己的学历不好不坏,被分配到这里我没有意外。
工作一年以后,从同事口中陆陆续续得知,当初一起培训的,有的人连大学毕业证都没有拿到,也被分到了一中本部。而有几个外地过来的毕业生,名校毕业,被分到了职业高中。原来在我天真的等待着公平公正的分配时,一场暗地里的较量打的异常火热。送礼、托关系,只要能使出来的,都被人用上了。难怪分配结果要等到上班当天的早上才公布。可怜了那几个外地来的毕业生,千里迢迢,背井离乡跑到这个小县城,因为没有关系就这样被打发。据说这还不是最惨的。比我先来一年的同事讲,和他们同一年毕业的,一对情侣,外地人,要求领导分到同一个学校,但因为没有打点关系,硬生生的被分到一个最南一个最北的山村小学,无奈不得不在第二年考研双双离开。多年以后,不知他们对当初的遭遇是怨恨还是感激。
起初,对这些还会愤愤不平的发牢骚。慢慢的,就见怪不怪了。
小县城,山高皇帝远,教育并不比仍和一个领域更纯洁。相反,政府所辖权利有限,教育界是难得为所欲为的场所。几乎从我进入学校开始,学校就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是纯公立的学校,没有额外收入,只能等财政分配编制,才可以招人。但每次开会,教育局的领导都说县里分配给教育上的编制已经超了,让学校自己想办法。既然已经超了,为什么人手还不够?每次闻到这个问题,老教师们总是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何必操自己操不了的心。一直工作了五六年,我才终于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县城里有三所私立学校,其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隶属于县城里某个私营企业。但是里面的老师全部是公办编制的教师。说白了,就是拿着国家的钱,为私人的公司发工资。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了这样的行为。但是在这里,山高皇帝远,只要地方政府不管,其他的人只能敢怒不敢言。除此之外,吃空饷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某个局长的夫人,小学都没有毕业,却在高中教数学!当然,只是挂一个名号。
整个环境就是这样,任你有梦想、有激情,也只能是在深夜中拿出来安慰自己受到惊吓的心。
学校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某个校长在位期间,学校里一年要任命大大小小的领导几十个。结果是,几乎见人都要称主任、校长。有一年,同事作了统计,一所高中里校长多达十几个。一所学校,养这么多领导,不知是教育的幸还是不幸。一个玩得好的男同事说,校长公然派人到他家暗示,给多少钱就给他评一个中层。他愤然拒绝了。年轻人的梦想岂能遭到亵渎!可是,几年以后,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都一中层领导自居,对自己吆五喝六时,同事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深知这个环境中基本的尊严都很难保证,在可以用钱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用钱解决问题。
三、并不轻松
一提到当老师,许多人都回不无艳羡的说,当老师好啊,假期长、工作轻松、工资还高。如果一个人这么说,那他自己一定不是老师,他的亲戚朋友里也没有当老师的。事实上,任何工作所有的辛苦教师行业都有。甚至有更多其他行业不能理解的辛苦。
在我所在的学校,一个普通的教师(不带班主任,不带语文和英语)一般是早上七点半开始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一周有三个晚上要上晚自习,十点下班。没有正常周末,一周是休息周日下午半天。如果是语文老师或者英语老师,早上要上早自习,一般是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到教室,其他时间和普通老师一样。如果带班主任的话,每天都要早上七点十分上班,晚上八点下班(有晚自习的时候十点下班),但一般八点都下不了班,因为晚上十点半寝楼熄灯以后,还要上寝楼查学生。且不说工作量的多上,单单这个上班时间就足以把很多人拖垮。上班以后,感觉自己与社会隔绝的状况比上学时更严重了。
除了工作时间难熬,更难让人忍受的是,精神上对人的摧残。进入教育体制的人,或许精明,但多数都带着近乎幼稚的单纯。领导亦是如此。管理上,基本上是比谁的官大。高一级,都把低一级的当做学生来管。训斥、扣工资、通报,这些都无可厚非,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朝令夕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领导要求不一样,倒霉的就是一线的教师。当你将规则的时候,领导给你讲人情,当你讲人情的时候,领导讲规则。安安静静的教书,只是一种奢望。
在这种环境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单纯。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暗流涌动,有时为了一分两分,同一个办公室的人互相检举、揭短。在利益面前,为人师表这几个字是多么的苍白。有的老师,业务能力强,成绩显著,但因为不善于钻营手段,评职称一直无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一天天变得麻木,迅速衰老。否则便只能在对现实的无望中痛苦挣扎。
四、怎样在体制内让自己成长
体制是如此的让人失望、疲劳。但体制也并非任何好处都没有,相比较而言,体制内的生活相对规律、稳定,对于不打算在这里长期工作的人来说,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这几年,我也渐渐有些心得。
1,坚持阅读。阅读带给我最大的意义是打开眼界,弥补我在体制内与社会相对隔绝的状态。如果希望离开体制的话,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机遇。
2,学习一门技能。体制内的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意外事件打乱计划。利用这样的时间,可以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工作的前几年,我迷上了做手工,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收获了不少乐趣。近三年,我迷上了理财,在网上学了投资理财的知识,挣得了工作之外的收入。最近打算考注册会计师,正在学习的过程中。
3,运动健身。学校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运动场。学校也鼓励老师在上课之余锻炼身体。我先参加过长跑、乒乓球、羽毛球队,在运动健身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一批志趣相同的朋友。
五、初心不改
写下来,更多的是为了正视自己的内心,几年来的不甘、挣扎,已经逐步化成清晰的人生目标。虽然不喜欢,但十年来的生活,现在细细想来,并没有白费。终有一天,我会离开,找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