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诗经·卫风·氓》中所说。匪 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指此。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
汉代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或谓男日媒,女日妁。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问"所检但书?” 云“婚牍耳” 又问:“囊中何物?” 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后世因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
元代
元、王实甫在唐·元镇《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还没有婆家的媒婆来到邵九娘家中:故与邵妻絮语。而如今,这一名词早已有了更多衍生涵义,让单身男女们爱之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