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正是大寒时节,也是北京最冷的一天,四级冷风刮到脸上就像小刀子在割。
可是,你知道吗,就在这样的天气,我生平第一次体验了越野跑。这也让我的累计跑步里程达到了四千公里,而此时距我第一次跑出五公里整整过去了两年的时间。
跑步两年来,之前从未想要涉足越野。因为听说越野的“坑”太深了。越野和路跑不一样,为了安全起见,需要一些特殊的装备,比如越野跑鞋、专用的背包、水袋、手杖、头灯等等。而且,与路跑相比,据说越野跑更有乐趣,所以一旦开始,就有可能越陷越深。
前几天,老王说周末要进山拉练,分两组,快组30公里,慢组20公里。一开始我没有报名,后来不知怎么就蠢蠢欲动,也想试试看。
我问慢组带队的山鹰大哥,我能跟上您这组吗?
他说,能,想多跑就多跑,想少跑就少跑,丰俭由人。
听他回答得这么肯定,我说,那我跟着你呀?
山鹰大哥是资深的户外达人,耐力超强,经验丰富,熟悉线路,最擅长重装徒步,看上去就让人感觉踏实、安全。
出发之前,我尽量按照朋友们的提示做好相应准备。没有越野跑鞋,就找了一双看上去防滑性能也不错的徒步鞋替代;没有越野背包,就用一个可以在腰间系紧的双肩包,包里装了干的替换衣服、两瓶水、几块巧克力;因为怕山上风大、太冷,下身穿了加厚的压缩裤,又套了一条防风的裤子,上衣穿了一层速干衣,一件套头衫,外套两层的冲锋衣。此外,还戴了帽子和全指手套。
早上八点多,我们到达起点黑石头村。
在进山之前有一段的公路,虽然有一定坡度,但还算平缓。眼见着伙伴们已经拉开架势开始跑了,我竟然感觉跑不起来,可能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背着东西跑过。这可咋办,还没开始就要掉链子。
山鹰大哥说,需要我替你背包就说话。
跑了一公里,我说,大哥还是你帮我背吧。
没有负担之后,跑起来果然感觉轻松多了。不过没多久就又特别热,只好把冲锋衣的内胆卸下来放在普爷的背包里。看来还是穿的太多了。
我们一行八人,比原计划的人少,所以也就没分组,大家都在一起,山鹰大哥带队,实力最强的老大收尾。
包括我在内,一共有三位第一次参加的新人,能力也相对要弱一些。每遇上坡路段就想改成步行,爬山更是我的弱项,累得呼哧呼哧直喘,小腿肚子也发酸发软,下坡的时候,如果又遇上顺风,又冲的太猛,生怕刹不住。而老大即使在队尾,也一直是不疾不徐地跑。
因为山路曲折,有时离得不远也看不到前面的人。记得有一段我前后都没人,赶紧大声喊“大哥”,听到山鹰的回复才放下心来。后来,山鹰大哥不时唱首歌,既让我们放松了心情,又可以知道他们在哪里。
其实每遇岔路口,跑在前面老王、鸽子、山鹰就停下来,等看到我们的人影,就朝我们示意要走的路线。
有的路段起伏不大,可以跑起来,但因为是那种只有一人宽的小路,必须时刻注意脚底下,很怕不小心滑下一侧的山坡。
不过,有一段树林里的小路我倒是很喜欢,虽然路也很窄,脚下也不时有碎石块,但是跑起来脚下还是很舒服的。普爷说,要是夏天来,路边都是花草,感觉更美。
路上经过一个小水库,冰层冻得厚厚的,山鹰大哥下到冰上玩。他全程身着短袖上衣,看一眼都想打哆嗦,偶遇的路人都忍不住对他啧啧称奇。
在十公里左右,我吃了一块巧克力,喝了点水,虽然很凉,不过因为出了不少汗,口渴得很,也就顾不了许多了。
后来好像又几上几下,我们跑到了西山森林公园,在半山亭俯瞰北京城,极目远眺,豁然开朗。
后来又跑过一段防火道,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山间小路的脚感,硬化的路面还是太缺乏弹性,我开始有点理解为什么有些越野跑的朋友不喜欢路跑了。
因为我们新手速度慢,为了不至于用时太长,山鹰大哥灵活地调整着路线,翻过一座山之后,我们回到了山间公路上,因为一路下坡,虽然很累了,我们还是又跑起来。
离起点两公里左右,我们路过了一座看起来很有些年代的石拱桥,现在已经快要废弃了。在这荒郊野外的地方,不知道何时,又是什么人修过这样一座桥,也不知道谁曾经在这桥上走过,谁和谁曾经在此送别或相聚过。
回到起点,已经下午一点多了,跑了近26公里,用了四个多小时。第一次越野结束。
我还记得去年五月底累计跑量达到三千公里时内心的激动,当晚还写了一篇文章(《我听见老李对我说,跑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以示纪念。
从此之后,就一直在期待下一个里程碑——四千公里的到来,哪曾想后来遭遇了厌跑期。曾经希望12月底能凑上这个整数,不过终究没能实现。
转过年来,我好像渐渐恢复了跑步的热情,虽然跑的还不是很多,但每周都能跑上三四次,尤其是遇到空气不错的日子,更是不忍心浪费掉。终于在首次越野跑之后迎来这个姗姗来迟的、有纪念意义的数字。
两年前,在那个同样寒冷的季节,当我第一次跑出五公里并用手机软件记录下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能坚持多久,没想到的是竟然一天天跑到现在,一步步越跑越远。
现在有了第一次越野,我同样不知道今后会不会迷上那些远山,会不会像有的朋友一发而不可收。
但此时我已深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