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在高铁上读完了《乡土中国》,明白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这本《乡土重建》是《乡土中国》的姊妹篇,同样也是“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而这一次除了更加深层次地探究中国社会自身内在机理与特点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落脚于“重建”二字,剖析了农村与城镇到都市的变迁发展。当然除了这一些,我们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必定要落到实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必然是为了更了解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而探求于乡土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其现实的具体途径。其中不乏发展乡土工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也不乏对现代乡土经济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分析从而得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与措施,落到实处。
学者费孝通先生一直执著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这两个领域的奠基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江村经济》堪称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的声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他不但笔耕不辍,而且步履不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步一个脚印进行实地勘测,使他的著作不光是坐在办公室里款款而谈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符合当地实际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我们把理论变成实践。
更让我惊喜的是频频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的词——“文化自觉”,原来是费孝通先生第一个提出来并阐述的,后人纷纷用在各种场合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他在1948年第一次出版了《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这两部著作,距今已经过了七十多年。但是一本好书,是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掩埋的,反而在时间的洗礼下,在历史长河与人类进步史上越发熠熠生辉。
虽然费孝通先生是同时写的两部作品,但它们的性质却相差很多。与《乡土中国》收录的十四篇短小精悍的学术论文不同,《乡土重建》收录的十五篇文章类型多样。除了论文,《乡土重建》还收录了演讲稿、发表于杂志报纸的文章等等,类型变得更加丰富。比起《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的结构更为复杂一些,而且里面的文章也普遍变长了。目录中还标明了副标题,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