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1、找到自己被哪种感觉绑架:不被爱?不被尊重?害怕自己没有用?我不够好、我没人家好、没钱很不安全、我就是不值得……
2、找到这种反复出现的感觉之后,要认清它是自己的模式情节,而不是真实的,并且下定决心不再被它愚弄绑架。
3、每次坏情绪出现的时候,一定要立刻觉察它,然后带着理解跟它说:我看到你了,我接受你的存在,但是我不会让你来干扰我看待事物和人的方式,更不会听你发号施令去影响我的行为。
好好爱自己
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应该好好爱我们自己,但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爱自己的能力
真正爱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张德芬从三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1、倾听身体的声音。
爱自己最容易的操作就是关爱自己的身体。在你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去感受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你能够随时随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振动频率,那就说明你是和自己有所连接的,你活在当下。
2、克服内在的情绪。
爱自己的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我们的情绪。爱自己不是拒绝别人所有要求,不是不去感受任何情绪,爱自己是为自己画好界限,不让别人侵犯,与此同时,我愿意和自己内在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起,把这种情绪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接纳和包容。当你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情绪相处之后,你的人生会更加自在,更容易做一个快乐自信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3、学会觉察自己不良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爱自己的方式,就是去觉察自己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模式会给自己找麻烦,什么时候你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己思维模式的谬误时,才有能力去改变,当你能够扭转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个正面的思考时,事情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幸福需要自己去争取。
潜意识与灵性成长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也是已经发生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潜意识是冰山之下的部分,我们每天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而所谓的灵性成长是一种刻意的练习,通过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持续不断的让冰山之下的潜意识付出水面。
通过潜意识了解自己
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却很困难,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他不愿意面对的,这些东西也被压倒了,冰山之下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潜意识
正如荣格所说的潜意识:如果没有成为意识,他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如果你随着自己的性子,随着自己的习惯模式去做事,没有察觉到更好的做法的话,就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何通过潜意识了解自己呢?观察自己的内在。有时候你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比如这人怎么这么懒惰,这其实是一种投射,想象一下你不愿承认自己的懒惰的一面,也很讨厌自己懒惰的那一面,总不能天天骂自己吧,所以看到别人的懒惰就特别想去骂他,这些都是潜意识里的活动,让我们慢慢把它带到意识的表面上来,我们就会过得更快乐。
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你的爱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你,最不想看见自己的那个部分。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你在他身上看到的全部是美好的东西,他在你身上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东西,所以两个人一起在那做美梦,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黄金投射。渐渐的,当两个人熟悉了以后事情就想就往相反方向走了。以前的黄金投射变成了阴影投射,你把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我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在对方身上,还扩大了好几倍。
亲密关系的越界行为;很多人对待人非常有耐心,有礼貌,可是对自己的亲人就没有那份尊重,那是因为他们以亲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常常会有越界的举动
在亲密关系中有三种常见越界行为,你的这些行为侵犯和干扰了你爱的人。
1、期望 。通往坟墓的道路是由期望铺成的,因为有期望就会有失望,然后你就会指责他:你明明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你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期望,是因为内在还缺乏一份稳定的爱,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你,现在只有你自己才是唯一可以给自己这个爱的人。
2、掌控。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之间太亲密了,会忍不住跨越界限去控制它,用控制他的行为来取悦我们自己,这是对亲密关系的绝对的打击。
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尊重对方仍有的生活方式,对方原来是什么样子就让他是什么样子,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而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俩重叠的这个时间段,彼此都是开心的就好了。
3、退化 。在亲密关系中比较被宠爱的那一方,通常会无意识的退化到孩童的行为模式,不自觉的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更严重的情况中他们还会不知觉,不知不觉的把对父母的仇恨都放在对方身上,要对方买单,这种情况下亲密关系的双方都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退化的一方不要吃定被宠爱的那一方,也要承认自己的过度迁就,忍让和付出。我们需要真诚开放的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埋怨,或是用退化性的行为来破坏双方的关系。
总之再亲密的关系也一定要有界限。
五、最想带给孩子的
孩子不是情绪的“投射板”,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借由“管教孩子”的名义,把自己不喜欢或者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对他好”,但却伤害了孩子的心。
孩子需要管教,更需要界限,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
反过来想,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节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就是你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东西。
最想给孩子的是安全感与自由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把两样东西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是恐惧,第二是匮乏。
1、恐惧。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我害怕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事实上,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我们成天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中,就会不断的想要去掌控身边的人事物,好让事情依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生。这样一来不但自己过得很累,身边的人也会很烦。
2、匮乏 。“孩子啊,妈妈不出色,爸爸没什么成就,所以我们一辈子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了”。如果小时候父母给的安全感不够的话,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对金钱也会有匮乏的感觉。
张德芬在书中坦言,她就被这两种能量养大的,在其中迷失了很久。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希望带给自己的小孩安全感和自由,一种全然接纳的爱!
最后总结:没有人活该受苦,没有人不配享受幸福,对自己负起责任来,不再向外抓取,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