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先来分享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就要去读寄宿制学校了,在列车开动的那一刻,爸爸微笑着冲眼前这个小伙子挥着手臂说再见,妈妈则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跟对孩子说出叮嘱。这样的情景,你我都曾经历。孩子第一次哭泣,你第一次离开孩子去工作,或是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我们上演着同样的剧目。
我们可以做一位“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故事中的爸爸表现的是爱,妈妈表现的却是怕。
我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孩子爸爸一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互相通电话,询问对方有没有看监控视频。我仍然能感到自己当时内心深深的不安,这是怕。换个角度,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爱,他自己也会心安,他的表现会比你想象得更加独立。
2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一次,一家三口做客我的节目, 节目休息的空档,孩子爸爸问我孩子几岁,现在都学哪些东西了?之后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都两岁多了,那得抓紧学点什么什么了,中心思想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几种父母类型,您可以对照下,自己是哪种类型。
·--停滞不前的家长,这类家长幼时的某种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与这种经验相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情绪就可能在当前被激活。比方说,你可能会觉得一位40多岁的父亲性格中的某种特质与14岁的小男孩很像。
·--彼得·潘式家长,不愿长大,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事或者任何人做出承诺。
·--直升机式家长,对世事害怕不已,忧心忡忡。对孩子呵护过度,整日盘旋在孩子周围,意图只有一个——保护孩子,使孩子免受她自己曾经面对的痛苦。
·--潮人式家长,重视自我形象多余重视子女。
·--Copy型家长,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续。比方说,参加孩子学校活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孤立在一群有说有笑的人之外,担心孩子很孤独。
·--无痛型父母,这类父母童年时期经历过巨大痛苦,程度之深令他们在内心中企盼这种痛苦不要重来,他们会表现得麻木不仁。比如说,孩子哭的时候,会招来家长的一顿羞辱:“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太没出息了!”
您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呢?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3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人生
再来分享一个故事。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受到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野孩子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那个野孩子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梦幻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是的,这个野孩子就是彼得·潘。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处理,需要去解决,需要去忙。但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捆绑起来,像个没有情感只会工作的机器人那样去生活,我们也可以有孩子的一面。
长大成人不见得意味着会变坏,尽管二者经常结伴而行。孩子们不是彼得潘,他们总要长大;成大成人不等于丢弃纯真和梦幻,而是走上早已约定好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上,满怀希望地行进自然比不上到达终点,可是想要到达终点,我们就必须满怀希望地前进。
4心智成熟的旅程
昨天早上,我不到三岁的儿子口中叨叨咕咕,又在复述我给他讲过的故事,这是他最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看着他的背影,我跟孩子爸爸说,你看,我们得跟着孩子学,他会在我讲故事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就问,也会一次次地把学到的新词新句子用起来,即便有的时候用得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但这就是他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正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孩子是在试错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我们家长也一样。没有谁生来就胜任家长的角色,我们也需要像孩子一样在自己的错误中不断总结,像孩子一样继续成长。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书分享:《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