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浠蕾
春秋笔法,讲究遣词造句、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郑伯克段于鄢”一句出自《春秋·隐公元年》,全句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在九个字中精炼准确地叙述出来。看似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内里却蕴含着作者对这件历史事件的态度,无形中透露出作者的思想道德观念。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出自《左传》,是左丘明为孔子写的《春秋》(非原创)所作的“传”。全文围绕“郑伯克段于鄢”展开与扩写,为读者呈现出这段历史更为全面的故事。郑伯是郑武公与申国姜氏之子,因出生时致姜氏难产,不受母亲待见。母亲喜爱弟弟共叔段,且事事偏向弟弟。等到郑伯继位,母亲仍然偏心溺爱共叔段,于是郑伯利用母亲的偏心,故意纵容共叔段,一步步使其误入歧途,最终起兵叛乱,郑伯在这时出兵与共叔段对决,共叔段最后于鄢大败。
从《左传》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叛乱除了他自身的野心外,更为重要的是郑伯的恶意纵容。母亲的偏心导致了郑伯内心的不平衡,使他丝毫不顾及手足之情,对弟弟共叔段痛下毒手,最终促成了“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出兄弟相残的悲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一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和”的重视。郑伯与共叔段之间兄弟相残的悲剧,是孔子所批判的。郑伯作为哥哥,没有尽责对弟弟的不当行为进行教育,反而一再纵容,将自己的亲弟弟逼入绝路。共叔段作为弟弟,不能安守本分,忠于君主,反而起兵叛乱,与自己的亲哥哥作对。这些行为都是孔子所否认批判的。
逐字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一句,我们可以品味出其中蕴含着的孔子思想。郑庄公被称为“郑伯”,是“讥失教也”,是孔子对他所作所为的批评,对郑庄公处心积虑谋害弟弟的指责。“克”字直接指明本次战争是一次平定谋反的战事。“段”,对共叔段直呼其名,在古代是对人极为蔑视的表现,看出孔子对共叔段不忠不义的蔑视。“于鄢”,在史书中,对平定普通臣子的叛乱不会记下地点,在这里,特别降调郑伯“克”的是自己的亲弟弟,更加突显孔子对郑伯的贬责之意。
“郑伯克段于鄢”,精短简练,却包涵了孔子深刻的思想观念。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这种特殊而神奇的写作方法,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