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在任何时候都是热门话题。大部分资源都是可以间接替代或再生的,只有时间是绝对刚性的。从身体效能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怎么才能把身体调整到一种巅峰状态,进而对时间进行高效的利用,一直就困扰着我们,而《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里的内容可能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谁能更好地利用这段时间,谁就一定能得到更多。你的工作、爱好、娱乐、陪伴家人、实现梦想,都是在固定的时间池中舀水度过的。舀一勺,就少一勺。如何分配舀出的水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时间的稀缺性,各种时间管理技巧层出不穷。比如,大部分时间管理方法都建议你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把每天1234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写下你想在什么时间做,然后用你魔鬼般的自制力把它做好。最好写下在执行过程中每件事要花多长时间。这个方法有用吗?当然有用。有一本书叫《奇怪的人生》。那本书的作者就是使用这种时间管理方法的大神。
从27岁开始,他会随身携带一本时间支出日记,他会以秒记下一切。就是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6年。但是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生活。这种精确的记录方法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能做到。即使我们普通人有这么方便的智能手机和各种软件来记录手头的时间,我们能做的也很少。不信你试试用手机记录下你一天花的时间。你会觉得记录一天都不容易,更别说坚持几十年了,所以这个方法不具有普适性。
还有其他的时间管理方法。建议你不要和时间较劲,改变打法,专注于事物。比如,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紧急重要的事情;二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三,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第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这四种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很好理解。建议先处理重要的任务,不要总带着急事跑。因为重要的事情会随着时间获得越来越多的价值,所以我们最好先做那些能和时间交朋友的事情。这个方法听起来也很对,但只是原则上有指导意义,没有实际意义。不管是重要的事还是紧急的事,事情来了还是要去做,逃避不了。
这本书有什么不同?它不是从时间的角度,也不是从事情的重要性的角度,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身体功效的角度,即如何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把身体调整到一个巅峰状态,然后高效的利用时间。所以这本书的标题,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并不是说找出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其他时间无所谓。而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动自己的体能,快速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这个时间当然可以是30分钟、2小时或更长。
在这本书中,给出了提高体能的五个策略。分别是第一,注意停顿;第二,管理精神能量;第三,理解你的注意力;第四,控制饮食和运动;第五,让环境为你服务。
第一,注意停顿
暂停是什么意思?就是做完一件事就停下来,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个时间间隙就是暂停点。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做完一件事,就停下来。当然了。嘿,别小看这个动作。这就是普通人和大师的区别。很多人就是不去理会,导致自己带着工作的惯性奔跑。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始的,比如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上班。这些都是生活程序;我到公司后,被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冲昏了头脑。事情一件接一件,一天下来感觉不知所措。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直想做的重要的事情,好像都没有做到,比如定期和久违的朋友保持关系,锻炼能长期帮助你的技能,学习某个领域的新知识。这些事情并不紧急但很重要,只有不断的做这些事情,生活才能不断的改变。
所有高手都有这个特点,就是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作。比如奥沙利文打台球,他会趴下瞄一会儿。如果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这个镜头,没有感觉,就会停下来,起来调整一下再打。
我们学校有本书叫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刻意练习的本质其实是有意识地控制练习的对象。每完成一个动作,都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可以提高。这叫有效练习,你的水平可以在这种模式下不断提高。最怕的是不断重复错误动作的做法。
很多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从一家公司辞职后,很快找到下一家公司上班。看来你很勤奋。其实你找的工作和上一份没什么区别。同样的工资,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能力都用上了。这其实就是重复。这时候有经验的人会建议,不要急着找工作,给自己3个月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下一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能结合自己的天然兴趣,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去哪里,再行动。看起来你浪费了3个月,但实际上比找同一个工作半年后辞职节省了很多时间。
说白了,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无意识地做着习惯性动作,所以如何停下来,走出自动模式很重要。一旦你完成了一个新任务,不要马上进入下一个。停下来,喝杯水,休息一下,退一步思考一会儿,有意识地选择下一件事,通常会节省更多的时间。这是实现高效时间管理的第一点。找到停止点。
第二,管理精神能量
我们都知道体能是波动的。比如你刚爬了20层楼,坐在椅子上可能连动都不想动,要缓一会才能恢复。其实脑力的波动和体力一样,只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主要是脑力的消耗没有体力那么明显。当你体力不支时,你会出汗,心跳加快,四肢无力,这些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当你的精神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会呆滞,发呆,注意力涣散,无法深入思考。如果你没有敏锐的意识,就不容易发现。就是因为这些表现不明显,不容易分辨,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太关注,总以为自己的脑力可以整天保持同样的敏捷度。
其实脑力是波动的,一方面是随时间波动的。一般早上起床的时候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可以保持两个半小时左右的精力,然后就不容易再集中了。午饭后血液会流入胃里消化食物,大脑缺氧就会犯困。这时候如果能小睡个十几二十分钟,精力就恢复了,可以保持两个半小时的活跃。这随时间而波动。另一方面,根据做事的难易程度而波动。
比如你刚写完一个策划案例,让你苦思良久。就在这之后,如果你立即投入到下一个脑力任务中,比如背一段文字,你会发现很难,一小段文字你要背很多遍才能记住,因为越是需要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工作,你消耗的脑力就越多。在这里,作者管理精神能量的思路是,根据自己大脑的状态,选择相应难度的工作。早上精力充沛的时候,先做难度大、脑力强的工作,然后可以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你可能觉得这挺简单的,但其实你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有多少人早上去公司刷一会朋友圈,然后看一会新闻,再回复几封邮件?当他们真正想开始工作时,他们的精力已经消耗了三分之一。你可能会觉得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脑力消耗的特点。消费不明显,但会持续,有些人很注意减少这种消耗。
作者提到了一个例子。如果他的一个朋友第二天有重要的会议,他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在前一天晚上进入这种尽量少做选择的状态。比如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当然他也会尽量不看手机。他的心思只是酝酿会议内容,不断模拟。他通常第二天状态非常好,给人的感觉是特别自信,精力特别充沛,靠的就是这些细微的心理能量管理小技巧。他的朋友平时看起来也不太忙,但是身家上亿,这是聪明人巧思的结果。
事实上,这样一个我们称之为关键的时间点并不需要很长时间。每天可能要花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精神能量管理是让你在关键时刻发挥最佳水平的关键技能。
第三,理解你的注意力
为什么叫理解你的注意力?通常我们都认为长时间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一种缺陷。只要一走神,我们就习惯性的自责,对吧?其实我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是大脑本身的特点,也是进化的结果。你会想到一个不知名的原始人。如果他看不到四面八方,听不到四面八方,他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所以把一部分注意力分配给外部环境是大脑自己的财产。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首先要明白的是,走神的时候不要自责,因为这太正常了。你可能会说,我得保持注意力才能完成工作,我的思想不说“正常”是完不成的。
在这里有两种处理走神的方法。一种是让自己主动去徘徊,也就是当你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大概20分钟左右,你会有意识的去做其他的事情,换个思路。比如起床散步,看看窗外的风景,整理一下桌面,或者听听儿歌,这些任务都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最好不要做需要工作记忆的事情,比如看新闻、回邮件、写PPT等。如果你做了这些事,那不叫改变注意,这些还是工作,只是从多任务切换到多任务。这样不但不会增加你的工作效率,反而会让你更难进入之前的工作状态。所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边工作边做,会让你工作的更持久。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觉察注意力,就是让自己的思想放飞,不去控制它,不去试图拉回它,而是更加觉察,知道自己在哪里思考,然后有意识地找到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相关的思想。
听起来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在看书,看了一会儿你的思绪就会飘出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开始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这个时候,你要注意这些想法。很可能其中一个与手头的工作问题有关,这个想法可能就是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创意来源。你看,创造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一些奇思妙想组合起来产生新的东西。像爱因斯坦、莫扎特这样创造力非凡的人,注意力不集中,却能利用他们的白日梦特性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所以分心并不全是坏事,它是带给我们创造力的基本机制。
如果你了解打坐,你会发现这个方法就是你打坐的时候做的。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其实不然。冥想是一种观察自己想法的行为。看起来很安静,其实是你大脑的一次活动。但是,观察自己的想法是需要一些锻炼的。只要你能退一步,观察自己的想法,就能抓住分心带给你的灵感。分心并不全是坏事。如果你的注意力开始走神,不妨利用这个功能给你启发,而不是自责。
第四,控制饮食和运动
关于运动对一个人思维的影响,我们就不多解释了。一个人身体状况好,自然思维清晰,工作效率高。如果你通宵熬夜,第二天正常上班,你的大脑肯定会罢工。
这里讨论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就是坚持不了运动,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体育的期望值太高了。说到运动,很多人都会看到举着哑铃,头上汗如雨下的画面。其实都是过度练习。如果你想减肥,想练肌肉,那么这种强度的运动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保持健康的身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其实你更适合做轻重量的运动,比如快走或者其他有氧运动。做这些轻量运动不会太累。做完它们后,你可能会感到一点温暖和舒适。如果每次都让自己太累,不言而喻,身体会开始抗拒这件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像演员一样为了工作而健身。在没有强烈动力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放弃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轻运动很重要。可以让你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身体不会和大脑争夺能量,非常有利于你达到高效的工作状态。
还有一点就是吃的有策略。众所周知,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葡萄糖,所以你可能会想,如果我多吃糖,就能一直维持大脑的能量供应。其实恰恰相反,直接吃太多的糖会让你变得迟钝。如果直接吃糖,15分钟内可能会觉得精力充沛,但15分钟后血糖水平会瞬间下降,会觉得昏昏沉沉,筋疲力尽。所以如果你想让大脑高效运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血液中的葡萄糖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那么如何保持稳定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吃多餐,一次吃半饱,一天多吃几次;另一种是不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甜点、面包、薯条等。尽量少吃这些东西,除非你只想维持15分钟的高效注意力。
我们谈到了锻炼和饮食对大脑有效运作的影响。你可能认为我通常知道这些事情。这里没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关键不在于这种说法是否新颖,而在于我们能否重视,比如运动和饮食的影响。很微妙,无法直观感受。比如你平时感觉不到吃了一堆薯条后大脑会有什么反应,感觉不到一次有氧运动后大脑会变得敏感。因为不明显,所以经常被忽视。这些常见但往往被忽视的细节,其实才是一个人发挥最佳表现的关键。人和人的差距没那么大,竞争力来自于对细节的掌控。如果你想拥有关键的2小时,那么适度的运动和对饮食的战略性控制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第五,让环境为你服务
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噪音的影响,一种是光线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保持注意力。这里的噪音并不是指环境中不断出现的声音,比如风扇的声音,汽车经过的声音。这些持续的声音其实影响不大。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声音不大,但是会断断续续出现的声音,比如突然有火车经过,或者你的同事在你旁边低声和其他同事聊天,或者有什么东西突然打翻。这些才是真正的噪音,很难不被它们吸引。
简单来说,意料之外的声音都是噪音,如何避免?如果你想做创造性的工作,最好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处。不要指望用意志力去对抗周围的噪音。我们前面说过,注意力天生就是对意料之外的事情做出反应的,所以对抗是没有用的。找个安静的地方,把核心的工作做完,其他的工作就可以断断续续的做了。如果你想在某段时间内表现非常好,获得关键的2个小时,就要避免之前让自己听到太多噪音。这无异于为你的大脑清除缓存,让你的大脑轻松上阵,对你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帮助。
光线对大脑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蓝白光的照射下,一个人会很有精神,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度都会得到提高。阳光明媚时,白光是天空的颜色。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睡觉的时候,拉开窗帘。天亮了,如果外面阳光明媚,你自然会睡不着。因为我们的身体会对这种光线产生反应,如果你早上总是起不了床,不妨提前拉开窗帘,让阳光叫醒你。在你的工作场所,你也可以挂一个蓝色的窗帘,或者把电脑的桌面背景设置成蓝色,这样小细节会让你的大脑保持活力。
这意味着明亮的蓝色和白色的光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大脑。研究还发现一个现象,昏暗的光线有利于创造力。人在昏暗的光线下会很放松,感觉很自由,所以创造力会大大提高。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不妨把光线调暗,或者找一个阴暗的角落,这样可以帮助你尽快得到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调整一些关键要素,让环境为我们服务。像声控、调光这些随手可控制的东西,其实会给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东西。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价值。它让我们关注那些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总结一下可以让你在需要的时候达到最佳状态的五个要素:第一,注意停顿点,仔细选择你做的每一件事;第二,管理精神能量,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第三,了解注意力的特点。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效的状态。学会适应这个特点。第四,控制饮食和运动,保持血糖稳定,保持轻度运动是获得良好状态的重要途径;第五,让环境为你服务,注意噪音和光线的控制。如果我们控制好这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我们对时间的控制力就会大大提高。无论你当时怎么从大池子里舀水,都能保证每一勺都不浪费。这是从身体功效的角度来管理时间。
其实时间管理的秘诀不是分秒必争,这样其实会让你的生活越来越紧,让人受不了。它的秘密就在于沉浸这个词。它是一种尊重你正在做的事情,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对待你正在做的事情的状态,它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