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鹤雀楼》
上面这首诗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所学诗词,我看了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位评委老师就这首唐诗的一个相关问题特意去了一趟鹳雀楼。
当年这位老师所在地区举办了一个“2023年某某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活动,他是听课的评委老师之一。那天一众老师试听某小学一位二年级语文老师主讲王之涣的唐诗《登鹳雀楼》。老师刚读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为什么是'白日依山尽',而不是'红日依山尽'呢?”
这位讲课老师突然愣住了!其实,他也很认真地备了课,只是比较大众而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
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太突然,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现场瞬间鸦雀无声。当时台下有百多位老师听课,还有十几个评委,大家都静静地看着讲课老师,看他怎么回答。可惜那个老师什么都没说,他直接走上前去,按了按学生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继续讲他的课。
下课后,提问学生坐在位置上伤心地哭泣,被老师伤到自尊了!他理解不了,我提问有什么错吗?老师为何不回答我?
正在这时,上文提过的那位评委老师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安慰他:“宝贝!别哭啊!我虽然不是你的老师,但我会在下周一告诉你答案(听课那天是周四,他要利用周末去寻求答案)。
“谢谢老师!”又爱学习又懂礼貌的一个学生。
于是,那位听课老师安排好一切事务后启程从石家庄出发倒车到太原,再从太原倒车来到了永济。
好无奈啊!有一句话叫“尽信书则无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太相信书本上的东西。语文书上写着“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于是那位老师在永济市下车后,迫不及待地向路人打听去“鹳雀楼”怎么走。
被问的中年男子非常热情。他挠了挠脑袋,想了想,操作浓重的山西口音反问道:“逛(鹳)雀楼?”
“你是本地人连鹳雀楼都不知道?”评委老师急了!
“你下错车了!去鹳雀楼应该在蒲州站下车。”
顾不上纠结,评委老师又马不停蹄从永济坐大巴车赶往蒲州,到站后已经是当天夕阳西下的时候了。
上天待他不薄啊!得亏他是下午去,要是上午还看不到白日。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围着他转。
抵达蒲州后,老师打车来到鹳雀楼。没有片刻停留,他找到一位导游,急切地说:“你其他什么也不用告诉我,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是白日而不是红日?”
导游一看他急得那样,“扑哧”一声笑了:“您是老师吧!来我们这里十个老师中有九个都问这个问题……”
“呵呵!我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啊!我只是因为学生问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必须亲自跑一趟……”
导游也乐了:“您太伟大了!走,我带您去看!”
于是,导游把那位老师带到五楼王之涣的雕像前,“看看!是不是白的?”
老师说不用看了,肯定是白日啊!
“白日依山尽”,后面有句“黄河入海流”。鹳雀楼和太阳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黄河决口,那地方落差大,会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汽,产生折射现象。当时作者站在鹳雀楼上,眼前有黄河流过,当人与太阳之间有雾汽升腾,因为折射落日会呈现白色……
你看,古人的唐诗是写实的。不管春夏秋冬,黄河是亘古不变的,只是季节轮流转换。有人会问,万一黄河壶口结冰了呢?哪里还有白日?其实黄河主瀑布并不会完全结冰,因为水流湍急。即便是严寒的冬季也只是部分结冰。
(不过,有部分网友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很钦佩这位评委老师,说他精神可嘉。他们认为“白日依山尽”中“白”指的是明亮、耀眼。“白日”就是明亮的太阳,给人一种阳光灿烂、光芒四射的感觉。诗人用“白日”而非“红日”等词,更强调了太阳的亮度和光芒,描绘出夕阳余晖映照群山的壮观景象,为诗句增添了雄浑壮阔的意境……我认为都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带着这个知识点,那位评委老师周一上完课就骑着摩托车飞奔到上次听课的学校,趁课间找到那个学生。
“宝贝!你过来!来,我给你讲讲为什么是白日而不是红日。”
“叭叭叭”一通讲完,那个学生再次哭了!
“你知道吗?老师!事后班主任训了我一顿:'就你能啊!就你瞎问问题。写检讨去……'”
这就是我们的有些老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必要训斥学生吗?学生好奇提问有错吗?这不是抹杀学生们的积极性吗?今后还有哪一个学生敢提问题?
后来那个评委老师还把自己的微信号留给学生,叮嘱其回家后让自己的爸妈加上微信,“今后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直接问我……”那个学生感动得眼泪“哗哗”往下流,他想起这位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弯下腰他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师!谢谢您!”
都是老师,对比何等强烈!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