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时间我在一本散文集上读到了李娟所写《冬牧场》中的一篇节选,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便在网上买了一本《冬牧场》来读,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又读了她的关于牧场的其他三本,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通过李娟的书使我了解了牧场上牧民的生活。这支位于我国新疆北部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民族,他们一年四季穿梭于山间、荒野、树林以及沙漠间,过着飘荡不定的游牧生活,其中的艰辛磨难对于生活在城镇当中的人来说也许根本无从想象,他们乐观、积极、阔达、开朗而又倔强的人生态度,一次次的令我折服。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每一星期都得搬家,一次次的转场,一次次的动荡,艰苦辛劳的游牧形态没能使他们退缩抱怨,相反的,却虔诚的奉之为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所有家庭成员都穿上只有做客时才穿的压箱底儿的好衣服,着实乔装打扮一番。包括骆驼、马儿的装饰也是异常华美,所有的家什物品也都有自己的像样的衣服被打扮的有模有样。
转场路上,路途艰险,麻烦不断,雨雪交加更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也不能使他们有所畏惧,每个人都沉默而倔强的忍受着,他们冒雨前行,不披带任何雨具,不允许拖沓物件遮蔽他们的华丽盛装,因为,所有这些都在无言当中展示着他们的尊严和体面。他们逐水草而居,每一次转场都意味着对当下牧场的维护与热爱,每一次转场也都寄托着无比巨大而沉重的希望。
牧民的生活当然以放牧为主。每当我们想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就很自然的想到牧民们的富有,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简朴的,并非有吃不完的羊肉、喝不尽的牛奶。可想而知,这是他们全部的财富,要用来应对其他的生活所需。贫穷对他们大多数家庭来说,还一直不肯走远。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拥有开朗豁达的性格,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白天男人们去放羊,留在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处理一些琐碎事情,收拾羊圈、挤牛奶、生产奶制品、绣花毡等等往往是从早忙到晚。在此期间,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便是收拾屋子。即便是要好久都不会有一个客人上门,他们也会把房间收拾的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冬牧场上,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影,家里的小姑娘仍然在每天闲下来的每个时候拿起扫把扫几下门口的沙地,扫出好看的纹路来心里乐滋滋的。在转场路上,在用来半夜休息的临时毡房里,哪怕是仅仅待上半夜,他们都会把所有的家居用品定值摆放,临时床铺规整的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或许我们会说何必麻烦,其实在这里面有着大家不为所知的道理,生活本来就动荡不安,只有时刻保持洁净整齐,才能足以安抚飘忽疲惫的心灵。还有那个出门去放羊的人儿,每次出门前,都要将鞋子擦得铮亮,还特别希望能穿上好看崭新的衣服,即使常年游荡于荒野间,与牛羊为伴,美丽的装扮也能使他们心情愉悦一整天,直到放羊回来仍然唱着欢快的歌儿!这是他们最最简单最最平凡最最难得的幸福。
然而,他们的生活总是单调而寂寞的。在那蔓延数千里的荒野间,在那广阔的时空下,仅仅分布着寥寥几户牧民,在毡房及牧场周围转上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你都难得看见几个人,有时连个邻居都没有,方圆几百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家人。这就造就了牧民们坚强倔强不畏艰险的性格。
同时他们又是非常热情的。沿途遇到的人们无论认不认识都相互热情的招呼,兴奋的交流。在这个信息技术特别闭塞的环境里,他们通过彼此的言传相互传递信息。而没有什么新闻性事件会遗落任何一家的。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件区区小事,在他们当中便会言传很久,议论很久,甚至过了好多日子以后仍然是大家兴奋讨论的话题。如果哪家牧民遇到娶媳妇、生孩子、分家的大事,他们更会在一起欢聚好几天,甚至在寒冷的夜里年轻的孩子们都会一直跳舞游戏到天亮。那将是所有牧民家的大事,会是长久的期待,每个人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打扮的体体面面漂漂亮亮,长途跋涉,无可阻挡。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聚会,为了奔赴集会往往会事先忙碌一整夜,将第二天的工作提前完成,天还远远不亮就启程出发,而回来的时候大多又到后半夜了,以至于要疲惫忙碌几天才能将生活按部就班的继续下去。然而,尽管如此,每当面对这种大型集会,大人们也都会像个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过后好久内心的高涨情绪方可渐渐平息下去。
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艰辛,生活的动荡,哈萨克民族有着令人仰慕的风俗习惯。每一家牧民都会给途径自家毡房的驼队准备酸奶,作为他们长途跋涉的精神慰籍。转场时候,驻场附近先到的牧民也会为后到的送来奶茶以及简单的食物,这种朴素而温暖的情谊世世代代犒慰着无数个疲惫不堪的人儿的心。热情好客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美德,沿途经过的人,无论认不认识,都会热情的请进自家毡房,摆上平时自家人舍不得吃的东西来与客人们分享。而客人才不会拘谨客气,气氛浓郁得简直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传递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当然,路过的客人如果赶上主人家的集体劳动,同样也是不管认不认识总会毫不犹豫的下马直接投入劳动当中,往往是边劳动边介绍自己,从哪个方向来,要去哪个方向做什么。他们热情、大度、无私、在他们身上拥有着无限的传统精神财富以及无穷的、迷人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