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年来最火热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可能就是“爱自己”了。
你应该在很多场景下见过这个词,广告宣传里有“爱自己就要买这款贵妇面霜”,情感博主告诉你“女人最重要的就是爱自己”,健身教练说“爱自己就要练出好身材”。
但你可能依然很困惑:如果我想熬夜玩手机,但第二天工作就会没状态,那怎么做才是爱自己呢?我确实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难道要对它们视而不见吗?
爱自己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美国畅销书作家兼心理咨询师Lori Gottlieb曾指出:“心理治疗中,我们关注的是自我关怀,而不是自我肯定。”
这体现了“爱自己”的一个关键——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你可能很难喜欢自己的腿有点粗,爱发脾气,在外人面前过于害羞,或者把每段感情都搞砸,但你可以接纳它们。
接纳意味着带有善意,当自己失败或犯错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有研究者把这种善意理解为以“正念”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痛苦——一种非评判性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试图压制或否认(Brown&Ryan, 2003)。
接纳还是“无条件的”,不依赖于自我或外部的评价。这意味着你不用因为自己拥有某些特定的特征(漂亮、聪明、有才华等)才爱自己,也不必比别人“更厉害”才能对自己感觉良好,你爱自己的存在,爱自己的生命本身。
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失落、孤独和困惑,并因此受到了情绪伤害时,这个时候考验就来了——你还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吗?
爱自己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接纳意味着带有善意,当自己失败或犯错时,给予理解和同情。
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失落、孤独和困惑,并因此受到了情绪伤害时,这个时候考验就来了——你还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吗?
接纳还是“无条件的”,不依赖于自我或外部的评价。这意味着你不用因为自己拥有某些特定的特征(漂亮、聪明、有才华等)才爱自己,也不必比别人“更厉害”才能对自己感觉良好,你爱自己的存在,爱自己的生命本身。
有时候我们看上去对自己好,但事后却并不开心。因为爱自己并非即时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它还包含自我负责,
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也曾提出“爱不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其目的是其(爱的)对象的幸福、发展和自由”。
有时候仅仅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可能对自己并不好,而有利于自己健康和持久幸福的事情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快(例如戒烟、锻炼、学习一门新技能)。因此爱自己一面是温柔的(无条件地接纳和同情),另一面又是有力量的,它涉及保护、供养和激励。
有时我们需要挺身而出,为自己说不,和别人划清界限,或与不公正作斗争;有时我们需要激励自己去做一些(长久来看)对自己好的事;如果我们陷入糟糕的境地或有害的习惯中,那意味着要做一些改变,不是因为我们不接受自己,而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
有一种“爱自己”的表现需要格外警惕,那就是自恋。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过度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往往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得满足。
图片
图/vimeo
图片
但爱自己不是放纵,因为它包含自我负责
“我感觉压力很大,所以一整天躺在床上,看电视和吃冰淇淋”,“我要对自己好一点,所以透支工资买下我现在就要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看上去对自己好,但事后却并不开心。因为爱自己并非即时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它还包含自我负责,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也曾提出“爱不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其目的是其(爱的)对象的幸福、发展和自由”。
有时候仅仅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可能对自己并不好,而有利于自己健康和持久幸福的事情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快(例如戒烟、锻炼、学习一门新技能)(NeffK.D.,2008)。因此爱自己一面是温柔的(无条件地接纳和同情),另一面又是有力量的,它涉及保护、供养和激励自己。就像熊妈妈在受到威胁时凶猛地保护她的幼崽,或捕鱼喂养它们,或将它们带到资源更好的新领土。
有时我们需要挺身而出,为自己说不,和别人划清界限,或与不公正作斗争;有时我们需要激励自己去做一些(长久来看)对自己好的事;如果我们陷入糟糕的境地或有害的习惯中,那意味着要做一些改变,不是因为我们不接受自己,而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
爱自己的这两面是一体的,互相促进的,让我们的自我关怀不会到放纵的程度,也让自我激励不会发展为自我谴责和虐待。
图片图/Pinterest
图片
爱自己≠自恋,过于关注自己反而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有一种“爱自己”的表现需要格外警惕,那就是自恋。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过度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往往以牺牲他人为代价。
在生活中,一个自恋的人通常被认为是非常爱自己的,TA们看起来自信满满,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交流中总是占据上风。但其实恰恰相反,自恋者并不爱自己。
不喜欢自己、无法认可自己的人,会对自我不断感到焦虑,TA们没有内心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只有在真正爱自己的人身上才存在。所以Ta们必须焦虑地过度关注自己,贪婪地为自己得到一切;TA们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赞扬和认可,来确定自己值得被爱。看似高自尊却很脆弱,当自我成功时,TA们感觉良好,当自我失败时,又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因此,过度的自恋是对基本自爱缺乏的补偿,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恋的人把本应投注在别人身上的爱收回,转向自己”。
而对于真正爱自己的人来说,TA们反而有时候不那么强调自我的独特性,也不用非要当强者才能感受到对自己的爱,因为爱已经存在。
对他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并不是对立的。在那些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会发现他们爱自己的态度。
研究也发现,那些能够爱自己的人,往往有着更高质量的关系,TA们通常被伴侣描述为:更有爱心和亲和力、温暖和体贴,以及给予对方更多的自主权(Kristin D et al,2012)。爱自己的人接受他们自己是不完美的人,也更倾向于接受他们伴侣的不完美。爱自己的人对自己是善意的和关心的,在面对冲突时也更有可能妥协,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要。
他人的爱也很难替代自己对自己缺失的爱。
弗洛姆认为爱的能力是一种性格特征,主要来自于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来自他人(主要是父母)的爱。如果你被父母好好地爱过,就会把这份爱内化,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好消息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爱是可以练习的技能。在长大后你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治愈型的关系体验,通过冥想,接触大自然等方式重新建立和自己的连接,通过学习什么是爱并在生活中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