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也是一个我非常非常珍爱的文本。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每一位母亲,如果想要做好母亲,都应该认真地去研究一下“长妈妈”。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母题。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正常情况下,没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想好好爱,但是却没有能力好好爱的妈妈,实在太多。
一
长妈妈是谁?担心也有朋友不太清楚。我补充一下: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跟鲁迅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了一个女婿。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的说法:另外一个“庆大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用淘金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阿长既愚昧迷信又朴实善良的大爱,深情地表达了对她的爱。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初六日看了一场戏后发病去世。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这个文本,我们完全可以当做一个亲子故事来读。我的学生余梓琪在做读书汇报的时候主题是“似母非母长妈妈”,我觉得,这个评价相当准确。
我喜欢这个文本,乃是因为,在这个文本中,我首先看到了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一个很像孩子的孩子。而这个孩子,是长妈妈这个特殊的母亲,带大的,或者说,受长妈妈的影响,很大。
我为什么说,这个孩子,像个“孩子”呢?
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心理健康。
先看身体:这个孩子,充满了生命活力,很健康,很活泼。你看他:不仅经常“到处走动”,“拔草”“翻石头”,搞得长妈妈很紧张。鲁迅写小时候的自己,用笔是一种幽默的节制,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家伙绝不是个省油的灯。读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要脑补《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细节:迅哥儿是如何把“石井栏”玩到了光滑的程度的,是如何迫害百草园中的植物的,是如何“虐待”小动物的……不说了,当过正常孩子的人,养过正常孩子的人,都懂。
再看心理:迅哥儿,高情商,高学力。不是历史的“历”,而是能力的“力”。
1.迅哥儿观察力了得。不仅细腻精准,而且自带各种“丑颜装置”。成年鲁迅写阿长,活灵活现,不管是外貌、神态,还是动作,都逼真传神入木三分。中年鲁迅要感谢童年鲁迅。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童年鲁迅“看到”的。迅哥儿这个小娃娃,被长妈妈带成了人精。
2.迅哥儿理解力了得。迅哥儿那双小眼睛,完全能够洞察和理解大人世界的那点儿糟心又喜剧的事儿:比如如何处理长妈妈睡觉挤着了自己这件事儿。首先,不能憋屈自己,委屈要让人看到。迅哥儿于是向长妈妈高一级的领导者,母亲,正式投诉,但投诉无用。只能靠自己了!于是,睡觉时绝不退让,使劲儿“推她”“叫她”,努力争取。虽然“席位之争”最终以迅哥儿的失败告终,但我是能够从那一句“我实在无法可想了”中感受到小男人甜蜜的妥协的。迅哥儿还能清楚感知大人是如何切切察察搅动起家庭小风波的。能够拉开距离观察老阿姨们的琐屑,而且头脑清楚地判断,这个孩子,比我们这些老阿姨强多了。又比如那些繁文缛节,迅哥儿虽然很讨厌,但也能乖乖地理解大人配合大人,哪怕是当时受了些“惊吓”,也还是感恩地从小时候记到了中年。关于《山海经》,你看他的观察和判断:“远方的叔祖太疏懒”“其他人呢,又不肯”“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处 ”。一个小孩子,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性格状态并且做出推理:应不应该去打扰,这情商,简直超过很多永远长不大的不会来事儿的中年人啊。愿望没有实现,迅哥儿也不压抑自己,而是“念念不忘”,到处表达,以至于最后连“并非学者的阿长”也知道了,直接促成了阿长的“伟大的行动”。当阿长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个小小孩儿的情绪体验也很丰富,“霹雳”般“震悚”证明了他不仅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而且,幸福有深度,欢乐有深度。我简直不能太羡慕!因为我小时候,对于自己的需求,几乎完全属于克制和压抑一类。而我全国各地到处讲课,遇到的表情僵硬什么都无所谓的早衰型孩子,实在是太多了啊。
迅哥儿,这孩子,从小就能自然地和他人实现联结。非常健康!
中国人喜欢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那我们也看看。长妈妈带大的迅哥儿,可是学习能力了得。长大之后的杰出成就就不用说了。就在当时,你看他,也已经是小荷已露尖尖角的“学霸型儿童”,而且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标准:喜欢探险——玩法都是超前的项目式学习;喜欢未知世界,虽然没有《三体》没有《哈利波特》,但是对长毛的故事,对美女蛇的故事,对人面的兽,九头的蛇,对高深的《尔雅音图》等等也怀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连上课开小差的时候,也很高大上,没有流着口水睡大觉,没有玩王者游戏玩到死,而是不仅能欣赏老师的“狗窦大开”,而且也主动开始了美术学院的先修课程……这个小家伙,咋一看,不明底细的话,还以为接受的是蒙台梭利的现代教育啊!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可以看出,迅哥儿这个小男生,可是培养得相当不错的,长大了,肯定不会成为娄颐的杀人犯儿子的。
谁的功劳?
军功章里,肯定有长妈妈的一份。
刚才我说,每个妈妈都要研究一下长妈妈,为什么呢?我想讲两点。非常重要的两点:第一,阿长“懂”教育;第二,我们皆阿长。
第一点,我觉得,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挺懂教育的。经验告诉我,有字之书读得多,未必懂教育。但有的人,无字之书读得好,反而天生懂教育。比如我的继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教育得挺好。连我,也很佩服她呢。为什么说长妈妈“懂”教育呢?她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极高明:
第一,虽然是保姆,身份低下,但是,她和迅哥儿,非常亲密。注意,“亲密”这个词语简直不能太重要。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亲密关系”,不是没有道理的。我现在挺大一个遗憾就是,好像小时候,跟自己的妈妈,跟自己的爸爸,都只有“亲人关系”,没有“亲密关系”。不是不想“亲密”,而是爸爸妈妈的那一套行事风格,让你和他们,无法亲密。我相信,所有70后,60后,可能都有我的苦恼。但你看,长妈妈做得多好。我很喜欢“那满床摆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的描写,这妈妈和儿子,多亲密啊!《阿长与<山海经>》的所有细节,都在证明着一个保姆和小主子之间的亲密无间。并不是所有的保姆都有这个能耐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那种混账保姆是个案,但我想,能够和小主人亲密如此的长妈妈式保姆,也不多见。
我的朋友们,请记住“亲密关系”这个词语。我们是做老师的,我们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是下属,是伙伴……不管哪种身份,都需要在某一个层面上和他人进行联结,让各个维度的“亲密关系”得以实现。问问自己:我重视这个问题吗?我能行吗?就连写《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张德芬阿爷,也承认自己在亲密关系上出了很大问题,所以不仅导致两次离婚,而且和父母相处也很艰难。
第二,虽然是保姆,身份低下,管理小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她的职责,而教育,应该不是她的职责。但显然,这位保姆,“越位”了,按照大哲学家弗洛姆的说法,她不仅给予了迅哥儿“牛奶”,也给与了迅哥儿“蜂蜜”。她在源源不断地在给这个小孩子输送精神营养。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如果完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审查的话,长妈妈是一个讲故事高手。这方面,你可以读读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分析。长妈妈水平之高,完全可以直接和我的男神张译PK,或者直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考试了。虽然长妈妈的故事都很荒谬,但是,哪一个孩子,不是在爷爷奶奶的如此这般的荒谬但又精彩绝伦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世界的神奇并且被点燃了巨大的生命激情呢?诚实地说,没有被鬼故事吓过的骗过的孩子,一定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为什么?你懂的。因为对于小孩子而言,这些鬼故事背后,都一定有一个愿意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孩子身上并且以此为事业的大人。他们会游戏也愿意和儿童游戏。而这样的大人,真的并不多。一本正经的大人太多,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耳听面命的大人太多啊!
第三,其实已经在前面一点说到了。但我想再强调一下,虽然是长妈妈是保姆,身份低下,但你觉得她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鲁迅成年之后也对她念念不忘,而且用最深情的语言来赞美他。其实,答案就在鲁迅的文字中,但鲁迅,未必能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阐释。
鲁迅说: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什么是伟大的神力?
这个神力,就是:
认同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回应孩子的感受。
就这个能力,就秒杀了大部分现代父母。
这个问题,我在第二部分再说。
军功章里有长妈妈的一部分,还有一个原因,我更要提醒大家注意:
为什么鲁迅爱长妈妈,为什么我爱长妈妈,大家都喜欢这个形象,因为,这个形象,有太多缺点。
真的,我觉得,我们自己,就是那个长妈妈。我们爱得认真,也爱得笨拙。我们都不完美。
我们都可能生得黄矮而胖,颈上还有灸疮疤。
我们也都喜欢切切察擦,张家长李家短,在背后说人家的怪话。
我们的睡姿也很难看。睡着之后,干的全是傻事儿丑事儿。
我们的规矩也很多,不过也是活在套子里的人,而且,还以为这些规矩和套子都是天经地义。
我们也很愚昧,经常以讹传讹,以谣传谣。我们写的文章,讲的课,也常常不堪入目。
我们也是小人物。虽然比长妈妈强点儿,有名有姓,但是,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名和姓呢?
……真的,谁敢说自己不是某一个层面的长妈妈,那我只能说,你太自信了。
但是没有关系啊!恰恰这就是《阿长与<山海经>》的美妙和成功所在:
我们爱得那么笨拙,但是,也爱得那么努力。
会爱的人,并不需要自己多么完美。
不完美的爱,也可以动人心魄,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魅力。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爱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