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苏东坡的那张“破嘴”

文图/刘志学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宋朝因为厚待文人,所以士大夫们都活得比较率性;敢说敢讲、无所顾忌的人也很多,比如说东坡先生苏轼。他之所以一辈子“不是被贬,就在被贬的路上”,也是因为长了一张不但“毒舌”、还特爱显摆的破嘴。因为管不住嘴巴,苏轼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流放的地方距离京城开封越来越远,但仍然嘴馋、爱吃且经常胡说八道。即使跟乡间农妇,都架过梁子。

苏轼被贬惠州时,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忍不住破嘴又贱了,顺口打油了一句:“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老妇生活艰苦,衣不遮体,苏轼竟然以此开涮,其口舌之“毒”,可见一斑。哪料到,这一回老苏遇到了硬茬,那老妇随口续上了两句打油诗反讽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意思是说,你个老不正经的,嘴还这么贱呢!一时口嗨倒是痛快了,难道你不记得是为何被贬到这里的吗?这一言暴击,直接入魂,苏轼竟然无言以对。

苏轼在惠州惨兮兮地活着,不料想又因为嘴贱显摆,被发配到了更蛮荒、更艰苦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那一年的那一天,新一季的荔枝下了树,老苏猛吃了一阵,乐不可支,顺口显摆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哪知道,他的这首《食荔枝》很快传到了京城,政敌得知后大作文章:好你个苏老二,本来是让你在岭南反省思想、检讨错误的,你这家伙荔枝吃美了,嘴巴还闲不住,梦想“长做岭南人”?门儿都没有!于是苏轼再次被贬,贬哪儿去呢?天涯海角吧,实在没法再往远处贬啦,再往南就是大海,总不能把他贬到海里喂鲨鱼吧。于是,苏轼以62岁的高龄,被衙役摇着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岛在今天是旅游胜地,但在大宋那会儿,却是让被流放的犯人闻风丧胆的荒僻之地。在古代,要是被流放到这儿,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所以说,你看看老苏因为那张破嘴,惹了多大的祸吧。三年后,适逢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在从海南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谋圣鬼谷子曾经说过:“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jiàn)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意思是,嘴巴是说话的机关,所以要封住嘴巴不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意;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辅佐,所以要用耳朵和眼睛侦察明辨奸邪。因此,口、耳、目三者要协调一致,相互呼应,因势利导,然后才能采取行动。如此一来,说的话虽然繁多但不会杂乱无章,说的话虽然天马行空却不会失去宗旨,即使处在动荡的局势中也不会有危险,原因就是能够抓住要点,使得思路清晰明朗。

——这些话,都是至理。圣明如苏学士者,就算是没读到过鬼谷子的这番话,但他肯定明白一言可以致福,一言亦可以致祸,故言语不可不慎的道理。口舌可以甘之如饴,也可以利如刀斧,语言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一味地图个嘴巴上的痛快,怼天怼地怼空气,以嘴贱为特别,以“直言”为率真,以“毒舌”为个性,一定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就算是这些伤害是无意而为,终究仍会在人心中留下疤痕或阴影。轻则被人鄙夷,重则惹祸上身,何苦呢?

(照例附上我写的两幅毛笔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