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乃中唐大历年间的“大历十才子之冠”,早年却也曾多年应考不中,故有此类自荐之诗。然而尽管手法如此高妙,马屁也拍出了高人一等的境界,才二十多岁就自称“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马屁拍了十年,头发都拍白了,还是啥结果都没拍着。历代诗评对此多赞叹,而我读来总觉得字字是“羞”。
不想由此对其進行道德评判,更多的是对其遭遇的同情与理解。然而此处最想说的却是: 钱起最令人赞叹的地方,最了不起的地方,正是在这一次次失败的考试和“献赋”中积累起来的: 大约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一首《湘灵鼓瑟》终于让他高中進士,从此官运亨通,名流千古。特别是结尾那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着实空灵妙极、神韵悠长,不愧为传诵千古的金句。
我所感悟到的是: 一个正气浩然的人,必然无所畏惧于挫折和失败。他必定一百次跌倒,再一百零一次迅速爬起来,然后继续前行。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曹操,赤壁之战被烧得如此惨败狼狈,可是却一路大笑着被围追堵截,仓皇逃命。这种英雄气概极其难得,于人而言又至关重要,非有浩然正气不可得也。
今晨讲了“修养浩然正气”的第二个要求: 大力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读一首诗,也要尽量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对其進行熟读与背诵。古人有“过目不忘”者,是学习效率在最低层面的最高境界。所以一首唐诗,当然应该追求三五遍内便可熟读或背诵,一番讲解就能透彻理解并抓住关键,及至可以由此切入,進行极具价值的纵横思考与崭新创造。
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训练侧重点,而且要遵循“循序渐進”的原则。但是,一旦开始学习,就要训练“全神贯注”和“全力以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
总之:不能全身心投入,便不足以修养浩然正气;不能全身心投入,也正是正气不够浩然的表现。
2018.5.29
原诗:
赠阙下裴舍人
唐 ·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