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询问:
孩子3岁了,一发脾气就打人,我们和他好好说没用,“以牙还牙”,把他打一顿,也没用。更糟糕的是,上幼儿园后,老有家长来告状,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跟人家家长道歉。现在带他去游乐场,更是两眼紧盯着他,一发现苗头不对,就赶紧把他拉开。
可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究竟该怎么帮孩子改掉爱打人的坏毛病呢?
宝贝心理分析
其实,不论是语言还是行为,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需求或情绪的一种外在体现,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所以,当孩子出现“打人”的不当行为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应对。
带你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真相
* 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社交经验匮乏 *
3岁左右,甚至四五岁的孩子,其实表达能力还非常有限,在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别人不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沟通,情急之下,常会本能地挥出小拳头。
* 幼年初次出现打人行为时,得到了不良反馈 *
有些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比如1岁左右,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甚至觉得孩子的这个行为很好玩,开玩笑地对他进行“夸奖”,比如说“哎呦,你这么小就会打我了啊”;或者和他玩闹般地“打来打去”,让孩子觉得“打人”非但不会受到惩罚,还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很有趣。
* 孩子当下状态不好时,也易出现打人行为 *
生活环境的改变、抚养人的更换,或者产生了其他易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也易使孩子出现打人的情况。因为安全感的不足,会让孩子内心感到焦虑、担忧,甚至烦躁。当孩子处在这种内心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时,即便平时不打人的孩子也可能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 从环境中或影视作品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 *
虽然在家中,即便每位长辈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不能保证孩子就不会习得不良的行为模式。因为随着孩子社交范围的扩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其他同龄孩子身上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会看到一些不良行为而进行模仿和习得。
改善孩子的行为,从理解他的感受开始
* 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 *
打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孩子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当想要的得不到、想做的做不了、想玩的不能玩……我们就会产生懊恼、愤怒、生气等情绪,孩子亦是如此。而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内心就会竖起“防御”的屏障,如果这时急着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往往是什么也听不进去的。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对他此刻情绪的接纳,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联结,比如蹲下来对他说:“宝宝,你刚刚是不是因为……所以生气了?”当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时,会更愿意倾听你说的话。
* 当孩子情绪缓和后,引导他自己对刚才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 *
当孩子的情绪有些平复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回顾刚才的事件,让孩子自己对刚刚打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比如可以问他:“妈妈知道你是因为……所以打了他,可是这样他就会(把玩具还给你吗?就会跟你玩吗?说出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让孩子自己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
接着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下回碰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怎么做。比如和他说:“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如果下次他还拿走你的玩具,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那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几个选项,比如“我们可以试着和他沟通,和他说,等我玩好了,再给你玩”或者“我们可以拿别的玩具和你交换”等,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 家长做好榜样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对象 *
孩子的学习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所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进行良好的示范。
比如平时在与人相处中,遇到矛盾、摩擦时,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孩子面前与人争吵,用和善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对象。
另外,当孩子出现良好的社交行为,比如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社交冲突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给孩子良性的正向刺激和反馈,以帮助孩子发展和固化良好的社交模式。
专家提醒:
有老师或家长来告孩子的状,你可以这样做:
当有老师或其他家长来向你反映孩子的打人行为时,如果孩子在场,建议先将孩子带离现场,比如和对方说:“请您先等一下。”接着把孩子带到别处玩积木或其他玩具,然后再向对方家长或老师了解情况,做相关处理。
因为当孩子打人后,他也会害怕和担心:一方面他会担心被打的孩子怎么样了,另一方面也会害怕自己将受到怎样的惩罚。这时他的心理压力并不比被打的孩子小。所以,建议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当着他的面和别人讨论他的行为,否则会使他的压力更大,陷入更多的恐惧和焦虑中,反而不利于孩子去冷静思考自己行为的利弊和思索恰当的应对方法。
快来搜索“学呗APP”,这里还有好多好多育儿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