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40-38)

一、关于作者

周岭:一位心智探索者

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在公众号平均打开率为2% ~5%的今天,其文章打开率始终保持在20% ~30%。其文章还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公众号:清脑

二、本书简介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

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

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

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三、心得体会

读书用时:3天

读书方式:阅读

字数:22.2万

思维导图:

重要知识点回顾:

1、理智脑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弱小的原因:

一是年头短。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

二是成熟晚。如果不需要准确的数字,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算起来各阶段时间相差约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三是数量少。第三,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四是速度慢。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2、“后娱乐”的好处:

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3、消除痛苦的方法: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4、什么是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换句话说,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

5、为什么要不断成长?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肯定: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6、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本书对自己的启发:

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和知识点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听到,但作者都用清晰明了的语言,简单易懂的例子让读书明白,同时也给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以前不知道的问题有了答案。

因为知识点很多,没办法一一列举,回看了一下,自己竟然在读书过程中做了43个笔记,可见需要消化和理解的知识点还有很多。

下一步,自己可以实践书中的几个方法,如早起、运动、读书、复盘等,作者说的对,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做到,即使最开始做到的很少,但是只要动起来,就好好的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