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管理寻“美”:

1.教师节送给老师的一本书,又要火速收回,为哪般?分管局长请书店经销商与各个学校(校区)对接,送教师节人手一本书,书目里一本班主任管理专题、其它两本是当下名教育家的作品,校区负责人选订了27本班主任的书+50本教育家作品。昨晚上作为“神秘礼物”发下去了,今天上午9点多,办公室主任问我这书是教育局哪个科室叫弄的,回忆一下就是上面的“途径”。经了解,说是集团总共订了50本,城南这个行为不合规,要求全收上去退了。咂摸是不是因为公用经费紧张,是不是嫌弃我们“私下”行动,是不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送老师一本教育的书,无可厚非,其实有多少老师希望读、肯读这类书呢?错乱的时空与不对称的教育管理哈!早上巡查时还在“怪”办公室主任不精细,班主任的书要一对一发到他们手中,唉,精细化赶不上“不准发”!恻恻儿想,集团那50本我们校区分不分个羹呢?随它去吧……

阅读咂摸悦美:

学术前沿丨小学语文美育的教学实现与境界追求

(本文约6535字,阅读大约需要19分钟)

【摘要】小学语文美育不是“语文”与“美育”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凑,也不是用美的形式对教学进行表面的包装与美化,而是使潜藏在语文学科中的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彰显出来,强化语文教学的审美属性。为此,应该境界为上,立意高远,以语言文字美为基础,以学生审美活动为中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浸润为方式,让学生在对文字美、语言美、语言文字作品内容美等的赏析感悟中,在对教学目标定位精准美、教学活动与过程精彩美、教师教学风格美等语文教学美的感知体验中,感受语文学习美,涵养美好的精神世界,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

【关键词】美育;教学策略;境界追求;小学语文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将“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列为“工作举措”的重点,要求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各环节。[1]语文学科是学科美育的重要阵地,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把“审美创造”作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不辱使命,立意高远,针对学科特质、小学生认知特点、审美教育规律,以语言文字美为基础,以学生审美活动为中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浸润为方式,让小学语文美育顺利落地,从学科层面实现美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呢?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教学实现

小学语文美育不是“语文”与“美育”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凑,也不是用美的形式对语文教学进行表面的包装与美化,而是使潜藏在语文学科中的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彰显出来,对教学进行审美化改造,强化教学的审美属性。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对语文学科之美、语文教学之美的感知、体验中,感受语文学习之美、精神成长之美,获得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的提升,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2]

1.彰显语文自身的美育因子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3]李吉林老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4]。儿童是审美主体,语言文字是审美客体。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唤醒、彰显语文自身的审美因子,让审美主体学生发现、感知审美客体语言文字及作品精彩纷呈的美。

(1)文字美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5]汉字意蕴丰厚,音调和谐,形体优美,富含审美元素,“很容易被美化为艺术”[6]。汉字美在字形图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一首意味隽永的诗。”[7]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性。诚如宗白华所言:“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8]汉字美在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9]排叠、向背、相让、意连等字体结构法则,不仅显示了对形体美、结构美的追求,而且蕴含着以和为贵、讲究对称、注意均衡、礼让协调的思想美。汉字美在音韵谐调。阴阳上去四声,或平直,或升降,或高低,“具有旋律性,听上去富有一种音乐的美感”[10]。汉字美在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化地质层、活化石的汉字,具有丰富、深厚的意蕴美,潜藏着中华民族的组织结构、风尚习俗等制度文化和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思想文化。

(2)语言美

语言美指语言的形式之美,包括语法、修辞、风格等方面。语词的搭配组合、长短整散句式的交错,借此表达的丰富意蕴,形成语言作品的语法之美。“修辞之美指语言通过修辞所呈现出的活力与生机。”[11]风格之美是作者在语言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语言风貌,比如,萧红的天真随性、鲁迅的冷峻深刻。小学语文教学从语法、修辞、风格等方面入手,聚焦“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含英咀华、审察鉴别中明晰语言表达的秘妙,发现作品形式之美。

(3)语言文字作品内容美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基本要求。因此,由语言文字组成、具有形式之美的作品,即课文,体现的是思想与情感的深度融合,富含内容之美。一是蕴含自然美。例如,写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风光秀丽的《日月潭》,随意扫描,小学语文课文中描绘的秀美风光扑面而来。二是蕴含社会美。《七律·长征》《桥》《“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充溢着志士英雄为理想奋斗、为职责献身的精神美,《少年中国说(节选)》《梅花魂》《父爱之舟》等课文彰显的是强国、思乡、爱人的情感美,《元日》《清明》等古诗显现的是民俗风情美,《乡下人家》《千人糕》等课文再现的是日常生活美。三是蕴含艺术美。《赵州桥》《金字塔》《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将建筑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指出的是,与美术、体育、数学等学科或借助线条色彩,或运用形体动作,或通过图形数字呈现美不同,语文学科的美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潜藏在语言文字美之中。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空谈内容美。

2.强化语文教学活动的审美属性

语文美与语文教学美是打开小学语文美育之门的钥匙。在对语文自身之美挖掘、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强化语文教学活动的审美属性,对教学进行审美化改造,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都成为美的存在。

(1)教学目标定位的精准美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义教新课标承载学段要求、落实课程目标的四大语文实践活动。四大活动彼此关联、相辅相成,但各自的实践重心不一、教学指向有别,小学语文美育的目标也不一样。唯有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方能实现高效教学。

识字与写字实践活动的审美化,可以从赏析汉字形体之美、解析汉字结构之美、感受汉字音韵之美、体味汉字内涵之美、体验汉字书写之美、领悟汉字职用之美等角度切入,以充分彰显识字与写字教学“感目”“感耳”“感心”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进入汉字提示的文化语境,在触目中会心,在悦耳中会意,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情感的震荡、思维方式的体认。

阅读与鉴赏教学,既可以从文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维度进行,也可以从语篇体裁与类型美的维度切入。阅读与鉴赏教学的审美化,应以审美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活动为路径,以提升语文审美鉴别力、欣赏力、评价力[12]为目标,从诵读品味语言之美、对话体会情感之美、探讨文本意蕴之美等方面着手,带领学生聆听儿歌与民谣的欢畅、领略诗词歌赋的美妙、触摸童话和寓言的智慧、欣赏故事和小说的丰厚、体会实用性文本的简明、感受思辨性文本的严谨等。

表达与交流可以细化为书面与口头两个方面。在小学语文书面表达与交流的准备阶段,可以着重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构思阶段,可以着重锤炼学生的审美运思能力;成文阶段,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评讲阶段,可以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小学语文口头表达与交流,可以分为倾听、表达、应对等具体活动内容。口头表达与交流审美活动,也要在不同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让学生注意倾听的专注美、表达的合宜美、应对的得体美。

义教新课标把小学语文“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分为语言整理、活动体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语言整理,可以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美,感受汉语文化的思维美;活动体验,可以鼓励学生多方实践、展示成果,呈现创意美;问题解决,则可以引导学生享受深度思考、理性表达之美。

(2)教学活动与过程的精彩美

语文审美教学活动内容繁多、过程复杂,涉及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师生互动、课内活动、课外实践等。为方便表达,现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阐述。例如,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趣维持时间不长。针对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杨慧老师教学《写好三点水》一课时,用动态的流水图、优美的古筝曲和多媒体演示、摆笔画、读儿歌、讲述名家故事、评选小小书法家等多样的形式,营造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汉字书写的美妙。[13]再如,聚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融情于景、情思绵绵的特点,王崧舟老师运用想象、追问、移情、互文等手段,引导五年级的学生走进词的意境,在想象对话中体验,在情感对话中感悟,在复沓美读对话中升华,由词意解词情,由词情入词心,在诗意课堂中感悟诗意人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尽情感受“诗意语文”的教学美。[14]瞄准“梳理与探究”的学段目标,朱水平老师引导六年级学生就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探究:通过统计图表等工具,将抽象的环境问题转化为学习素材,在数据分享、比较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享受理性阅读美;通过从数据到社会责任的“思维跃迁”、从“批判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化,提出合理建议、行动方案,感受理性表达美,感受生态文明秩序美与和谐美。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三位老师或通过灵动的情境创设、有趣的游戏设计,或通过诵读对话、移情想象,或通过问题探讨、理性表达,将学生置于语文审美活动的中心,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感受、充分体验、深度思考、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语文课堂充溢着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变化、课堂氛围的温馨、师生互动的活力,由此带来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精彩,促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

(3)教师教学的风格美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标志艺术高度成熟的风格,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如何以教师教学风格的个体性、多样性,契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适应小学生审美需求的多变性?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索。

素朴自然,随性洒脱,是散文这种文体的气质,是《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味道,也是薛法根老师教学的风格。面对散文“极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面对《乡下人家》独特的美学韵味,薛老师用拉家常式随意、轻松的教法,引导学生读课文、聊感受,以质朴简约的教学风格美,凸显散文天然散淡的文体特质美,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自由自在的风情美,学到抓住典型画面与关键语句体会情感的阅读策略,学到直抒胸臆与描绘画面融合的表达方式,学习用审美的眼光、诗意的心态看待世界。面对“北京雾霾”这一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面对实用性、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活动,王玲湘老师则将睿智谨严的教学风格美发挥到极致。十多个源自中国、外国,涉及能源、气象、农业、钢铁等众多行业,囊括图形、表格、网络跟帖、视频等多种样式的非连续性文本,相辅相成,构成以“关注雾霾”为主题的阅读专题,尽显实用性文本平实、简明、精准的特点。借助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王老师将信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度透视,慎思明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王老师教学这一课的“基座”,其“塔身”则是启发学生关注国家和人类命运,从小就树立担当意识、具备行动能力,其教学具有立意之美。[15]

二、小学语文美育的境界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16]境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追求,也是小学语文美育的追求。高远的立意与不凡的境界,使小学语文美育的教学实现,从器、术的训练,升华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从美出发的人文教育”[17]。

1.涵养美好的精神世界

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精神行为,审美行为意在通过审美活动,调动感知觉、情感、想象、认知,以弥合人性的分裂,“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8]。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将以诗教、乐教为抓手的美育,与精神、道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20世纪初,王国维强调重视美育“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从孔子到蔡元培,他们注重的不是零散的美学知识、单一的语言文字艺术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由技入道、美善相通的情感陶冶、精神浸染的整体美育功能的彰显,是精神自由、主体张扬的中国心性美学的弘扬。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华美育传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整体育人的优势,自觉跳出孤立鉴赏好词佳句的“浅沟”,走出器用思维的狭窄天地,从立德树人的教学高度和以美化育的教学境界出发,以美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美的作品内容为基础,启发、引导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根植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世界,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整体提升,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19]。

2.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

立足美育的高度教语文,不仅把“美”作为操作的突破口,也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境界”[20],注意教学的审美转化,单调刻板的语文学习会变成审美、立美的精神愉悦活动,生硬冰冷的师生关系会变成温馨、美好的互动交流。在美的课堂上,在对语言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语文之美的感悟中,在对语文活动美、环境氛围美、师生关系美等语文教学之美的体验中,学生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学习生涯的美好。

“不仅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21]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当下,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美好学习生活的渴望”,“能够提高教育实效且能够造就幸福人生的学科美育”,不仅具备了深刻的教育价值,“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2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

[4][20]李吉林.云雀之歌:纪实:情境教育的拓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5,280.

[5]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

[6]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50.

[7]胡海舟.语文个性化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8.

[8][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8,145.

[10]徐林祥,郑昀.语文美育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110.

[11]余虹,米禧.语文课程“审美创造”素养的内涵探析[J].语文建设,2024(20).

[12]余虹,米禧.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学理探究与培育路径[J].语文建设,2025(10).

[1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2~64.

[14]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5~106.

[15]王玲湘,崔峦,林长山.关注,就是改变:“关注雾霾”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6(8).

[1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

[17]刘成纪.中华美学精神与未来学校建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9).

[18]席勒.美育书简(中德双语版)[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44.

[1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1]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2]檀传宝.学科美育的必要和可能[N].中国教育报,2024-11-28.

(胡海舟: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8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咂摸:感受语文学习美,涵养美好的精神世界,是方向,亦是理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