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本《自卑与超越》,放在床头,想着有空的时候读一读,没想到,自打把电视搬进卧室后,就再也没有拿起过这本书来。
今日,突然想认真的读一下这本书,全出自于之前看了日本的一位作家写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阿德勒,并对他感到好奇,因而,就买了阿德勒的这本书,不过,听说有很多不同的译本,暂时,先把手头的译本看完,再说其他。
其实,我昨晚就开始翻看这本书了,不过,当时,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从目录开始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概念。
我看过毕淑敏写的一本书里,讲的是她有一次去给大学生做演讲,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拿着话筒,问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毕淑敏讲了很多,不过,我只记得其中的一句话,没有意义。
人活着的意义,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很多人追问的重要话题,秦始皇活着的意义何在?孔子活着的意义何在?往前追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他们活着的意义何在?
我就在思考,假如让我来写人生的意义的话,我会怎么写?或者,我是怎么回答呢?
其实,我挺认同毕淑敏老师说过的话,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活着,存在,是一个现象,目前,当下,我认为,活着,存在,就是活着的意义,仅此而已,不做多讲,我活着,我就有了意义,我是这么认为。虽然自己也觉得很矛盾,确实挺矛盾的。
那么,就像阿德勒写的人生的意义,是不是也可以说,是阿德勒认为的人生的意义呢?
那,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带有着一种学习的状态,去学习或者感受到或者理解阿德勒,他是怎么来看待人生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人生的,他是从哪些客观有依据的科学技术支撑的,去逻辑性地思考他认为的人生的意义。
在看书之前,我也了解到,这本书的英文名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我觉得被翻译《自卑与超越》确实没有他的英文名洋气或者通俗或者直观。
从书中第一段中,我用笔划出一句话,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
对这句话,我就存有异议。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她对我说,她认为自己不会交流,她想去找一份工作,一份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我当时笑话我的这个同学,世界上怎么会存在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呢?除非,鲁滨逊,他,也许可以做到,可是,她可以?生在人间,吃人间的饭长大,怎么能够不做人间事?即使,前几天有篇报道讲日本的宅男,十几年没有走出自己的屋子里,我当时还认为,也许真的可以与世隔绝,后又想,他的饭,怎么解决?
我自己想了上百种上千种的例子,好像,也没有相出除了鲁滨逊之外的人,能够不与人打交道的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