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注意力能促进孩子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之间,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逻辑通道,特别是当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不那么明显时,就特别需要注意力加持做细致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举个小例子,前段时间有一道网红数学题,说的是,我有50元钱,去买东西:
按花去的钱算:买衣服20元、买拖鞋15元、买糖果9元、买文具6元。总计:50元。
按剩余的钱算:30元、15元、6元、0元。总计51元
花去
剩余
买衣服20元 30元
买拖鞋15元 15元
买糖果9元 6元
买文具6元 0元
总计:50元 总计51元
算花去的,总计是50元,但是算剩余的总计就是51元,多一块钱,这是为什么呢?一眼看上去这里面有很多概念、条件,又是“花去”,又是“剩余”还有买这、买那,很乱是不是?所以就特别需要专注地去分析、辨别。其实,这就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剩余的钱是一个变量,它会根据每次买东西的价格变化而变化,剩余的金额加起来本来就不应该等于原有的总金额。如果没有注意力加持,特别容易被唬住。
注意力可以监督驱动执行时我们自己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驱动执行是我们输出信息,常见的就是说和写。估计不少朋友都犯过这样的错,想着“张小明”说成“李小明”,想着要写“注意”结果写成“意注”。孩子们经常看着自己的错题觉得很冤枉,还要跟你辩解:你看我会做,我的思路都对,就是计算忘点小数点了,或者粗心抄错数了。这都是执行行为和我们的目标不一致,注意力在执行过程中不够集中是一个重要原因。
注意力对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这三个学习系统中处理信息的基本板块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信息的准确性,影响最终结果是否正确,你说注意力重要不重要?
看清学习这片大森林,我们才更容易弄懂注意力这一棵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科问题,可能是注意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