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年前的滕王调,迥江水指,长波天合,烟归入表,终归尘野,二十岁的王勃窥槛外之绝景,望天除之孤云,思尽波涛,悲满潭壑,文不加点,顷刻而就,满坐皆惊。
王勃不知低沉一吼,吼出的是盛唐百年风雨的激荡,亦不知这倚天长啸,啸出的是中国一千五百年的壮阔波澜。
才子远去了,可后人却在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中战栗,在那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饮悲,才子留下的是精神的高峰,留下的是以后延读了百年的盛唐气魄。可才子却一生萧索,将毕生满溢的才情付于江河湖海,倾酒鸟鸣佳音。
王勃是奇才,他披一袭布衣,举一杯孤酒,携一缕月明,走在斜阳卷陌上,走在落花风雨里。“正悲西侯日,更劲北梁烟,”才子是初唐的一把孤剑,一出鞘放出的便是凌厉的日月之光。当两汉的诗人吟“兰有秀兮菊有香,怀佳人兮不能忘。”当魏晋的墨客言:“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当南北朝的诗人吟“鸿飞满四洲,望即上青楼”。王勃入世,便一致了此种殷殷切切的低吟,一出口,便是天高地迥,宇宙无穷;一回眸,便是兴尽悲来,盈虚有数。此谓一等的风雅,此谓一等的气魄,此谓当与日月齐光,与河海齐平的大胸襟,大气概。而当此种境界散扬在五湖四海,便有了李杜文章的光茫万丈,有了高岑的塞外疾呼,有了从王勃伊始,文人与武士的水乳交融,绚丽而高雅的词作不再只是花月云水,舞榭楼台,而开始融入了大漠孤烟,冰河落日,可才子分明在低泣,“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潜然。”无疑是才子归于乡野后的寂寥。
可这本就该是才子的风骨,纵情而傲物。
海导河清,歌舞升平,朝堂大殿之上,《檄英王鸡文》是王勃不羁的显扬,当两位皇子明以鸡斗暗以勇搏,想必王勃是洞知了这一切的,而以他的的文雅与锋芒,必是加入了此场战争。朝堂顷刻间便是雨覆云翻,畏手畏尾者始终躲在角落,听侯命远差遣,而望为国效力的人则笔走龙蛇,把握命运的脉搏,王勃是后者。可礼畏贤隐,时屯道闭,政治舞台哪容一个小人物有如此野心,又哪容一个泼墨疏狂的文人征讨皇权。时代容不得他,他也容不得时代。
于是,才子选择了巴蜀万里河山,才子选择了就此归于尘野。
才子三年生如孤舟,命如飘萍,而也正是这三午,“初唐四杰”之首的璀璨之光才得以最大限度地里显扬,江海之心的大隐之志才得以放出覆盖初唐的磷磷之光。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才子一壶浊酒。对一溪月一袭布衣,携一缕云,森沉野径,肃穆岩扉,竹晦南江,荷翻北潭,清兴未阑,林端照景。采莲的歌女窈窕走来了,绿水芙落衣,杜棹兰桨下长浦,几层空灭,几丝浩渺,叶的花潭极望之处。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铜在台上的歌妓泪眼也婆娑,西陵松冷,台榭平生,软舞又为谁容?才子在早春野望,“江旷有潮白。山长晓岫青”。才子在麻平晚行,“涧叶才公色,山花不辨明。”
终于.公元675年,一首滕王绝响奏响了中华大地。才子望江河无语东流,来到了滕王阁上登临望远,时寒蓬夕卷,古树云平,孤鹤寒啸,游鹤远吟。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行如流水,裂石穿云。冷月下,郁郁而不得志又如何。野径上,一袭长衫破落飘飘巴蜀又如何。才子生在那个云雨的时代,时运不济:才有了”属发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命途多舛,才有了“穿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而子守一吟,文坛皆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盛唐的一方寥落中郁郁寡欢,遥对长亭,想必他也曾缅怀过一代才子,一样的侗傥风流,一样的不拘权势。若才子的生命不止于二十七岁,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可能不会再是李白:若才子的生命不止了二十七岁,便力土脱靴。贵妃捧砚的可能再添一人。可英才天妒,才子中流击水,惊悸而之,给后人留下一道千古谜题。
才子惊悸,是遥对落月之死·惊悸于政堂风雨而生干寥落,还是惊悸于过于黄白南柯一梦,后人在追寻。才子的生命终止于一方注洋,可才情却在历史的洗涤下愈发的香,有人将几十载岁目归于尘土,骨殖没了野荒,可才子却将二十几载的岁月绵延成一条长河,千百年来惊涛骇浪,在那万里汪洋之上,人们永永远远低吟着。反反复复婆娑着。
“落霞,和以孤鹜啸寒潭”。
“秋水,当以长天逍遥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