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复想起高考那段时间。好像是勤奋努力了,最终没有得到好结果,但是实际上是头脑懒惰,方法错误,再加上用技术勤奋自我感动的必然结果。
在这本书里,我记住的最突出的观点,是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这一块,的确是踩到我的点了,首先,他讲到的是“所谓天真的练习就是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且指望靠那种反复提高表现和水平”我觉得的确是这样,在很多时候,反复做这个举措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思维模式和行动上。其实反复做某件事并没有错,但是,只是埋头干是错的。文章中提到的这个例子,让我开始想到我最近在做行测题里的一个现象。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在确认计划的时候,我立的计划是“做100道数据分析题”做100道错90道,又有什么作用呢?在学习某技能的时候,我们首先反思,明确的目标已经确认:提高数据分析题的正确率;第二个点,必须有反馈。也就是复盘意识,也就是举一反三和反思。这么想来,我在考研和找工作上面,我的目标并不明确,或者说,在反思这一块,我做的不够。我对于我认知我距离目标需要做怎样的努力,并不明确。
书里踢到了要拒绝三种错误思想。我认为实际上三种我都犯过错误了。第一,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一定会更擅长做某件事。第二,要想提高,只要足够刻苦,你就能够优秀。第三种,认为某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的限制,或者理解为一种刻板印象。其实强调的就是 方法很重要 ,而且不能自我感动。
讲到最后,介绍了如何在生活里运用刻意练习的技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导师,观察怎么做;接着自己设计练习的方法,反复做某件事的目的应该是找到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