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注
【志道】,陈荣捷注,姓字、乡贯不详。《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序有管志道,字登之,号东溟,江苏之太仓人。受业于阳明门人耿定向(嘉靖丙辰[一五五六]进士)。东溟著书数十万言,大抵鸠合儒、释。又好谈鬼神,与此志道言诚不类,当另一人。《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均无此志道,不解何故。
【养心莫善于诚】,邓艾民注,《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先儒】,陈荣捷注,程子《二程遗书》卷二上(页四上)曰:“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篇》第七下,第三十五章),寡欲则心自诚。荀子言‘养心莫善于诚,既诚矣,又何养?此已不识诚。又不知所以养。”此语不知是程颐语抑程颢语.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邓艾民注,参见《赠林典卿归省序》:“夫诚,实理也。其在天地,则其丽焉者,则其明焉者,则其行焉者,则其引类而言之不可穷焉者,皆诚也;其在人物,则其蕃焉者,则其群焉者,则其分焉者,则其引类而言之不可尽焉者,皆诚也。是故殚智虑,弊精力,而莫究其绪也;靡昼夜,极年岁,而莫竟其说也;析蚕丝,擢牛尾,而莫既其奥也。夫诚,一而已矣,故不可复有所益。益之是为二也,二则伪,故诚不可益。不可益,故至诚无息。”
【以诚敬存之】,陈荣捷注,程颢《识仁篇》(《二程遗书》卷二上,页三上下)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诚其意】,见《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为富不仁】,陈荣捷注,《孟子·滕文公篇》第三上,第三章,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陈荣捷注,姓阳,名虎(壮年前五O五),春秋时鲁人。为季氏家臣,专政。后叛鲁。
引陈荣捷注,王应昌云:“究竟寡欲离不了诚。先生为荀子、明道说合亦是自家要与紫阳(朱子)息争。”
笔记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儒不赞同这个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生说:“荀子的说法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诚’可以从工夫层面来理解。诚是心之本体,以求恢复心之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程颢说‘以诚敬存之’,也是这个意思。《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说法固然不太恰当,但是不可吹毛求疵。大凡看别人的学说,如果先入为主,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为富不仁’这样的话,是孟子引用自阳虎,由此可见圣贤大公无私之心。”
一个诚字足矣,不须再增一字,无论何时何地,修身做事,只做到我心至诚,即是明善,即是穷理,即是养心,诚而至极即致良知。
我们学习一门学问,看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言说,不能抱着挑毛病的心态去看,要以学习的心态去理解、领悟。看到不同的理论,要琢磨人家的合理之处,吸收人家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