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辞职已经一年多了,回想还上班那会儿,隔三差五回家就要抱怨公司老板怎么怎么能力差,同事谁谁谁又明着暗着找茬了,如此等等。好歹干了几年,多少也干了个小头头,在这个小公司里不能如鱼得水还不如辞职,回家待着还好,回来吧!
年轻人辞职大多因为干得不开心,钱多钱少还是其次。那么不开心又是为什么呢?
据一项在年轻求职者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所有吸引求职者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的因素中,让一般人认为的薪水因素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好坏却是最主要一环。
年轻一代人的理念和与他们有代际隔阂的人来说,是很不同的。他们往往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就会离开一家公司。
我在银行办事的时候就曾听到过三两看上去还是学生模样的人在聊天,他们刚好是银行新招聘的,专管信用卡销售的人员。他们正在聊的是自己的业绩如何,这个月可以拿多少钱。他们有的只干了十多天,还拿不到全部的工资。看样子他们根本不发愁业绩,而经常从嘴里说出来的就是:“过两天,不开心,拿了钱我就走人”!
这种性质的聊天不难看出,在年轻人对于初入职场这个陌生的环境下,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完全从学校这个有围墙保护的地方在心理上摆脱,感觉好像身上还有点钱,一顿饭也花不了多少,不行回家蹭。这种在思想上都还在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如此,建议有适当的“冷静期”是很有必要的,最起码可以自己逐渐体会了职场这社会缩影的残酷以后,重新涤荡心灵。明白以后的生活得自己过,以后的路得自己走,压力得自己扛,吃粥吃饭也得自己说了算。
充分在心理和生理上适应了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的新环境以后,再做出决定辞职,肯定会把这个决定周围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做全。
比如:
计算好自己从没有收入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以后需要的资金量是多少;
在这个行业里,有没有其他哪家公司的环境、理念和目标是自己满意和契合的;
在找到的自己满意的公司名单中,有没有进行沟通过,成功对接以后有意向的有几家;
在这几家公司里面,实地考察以后,真正在规模、部门设置、公司构架设计上合理的又有几家;
有没有在公司主要流程、关键控制点方面掌握得较为全面,以便于到下家以后迅速上手,并且能迅速过完新手适应期;
找好中意的公司以后,什么时候离开原有公司比较合适,会不会和新公司规定的入职时间冲突等等。
做好这些准备以后,辞职才算是没有什么压力,或者说是不可知性降到最低。
而工作了几年以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把工作单位里面的套路摸清楚,再想辞职的话,所谓的“冷静期”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高,或者是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全度过,顺利换公司。
他们一般都在心中有明确的“反脆弱”概念,知道该如何做,能让自己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沉寂下来。比如:放下所有的包袱,出去旅游,学习新技能,要么就干脆在家享受安静的生活。
手中有粮心不慌!上班的时候无法有一整块的时间去干的事情,有了底,自然是在有计划,有预算的情况下放手去干。况且,学习一份新技能对往后的工作也是一份助益,就算什么都不干,重拾一份好心情,适应新环境也可精神百倍!
这么算来,给自己一段有预谋的时间不是“冷静期”。反而是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张弛有度。
还有一部分人,步入社会以后就有强烈的意识,早早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正因为年轻气盛,有可能做出激情辞职的事。他们为避免度过“冷静期”,随时都在打基础。
他们会:
不单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除工作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尝试把自己的能力变现,以应对诸如辞职的突发状况。并且照顾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释放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意识地,在必要的场合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多个朋友多条路”,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扩大在这个社会相当必要的。今天信息技术发达,网络能够查询到的材料其实也有局限。人和人能够产生联系,往往比网上查询个人信息来得更加有效,可能和人互动产生的效果会超过预期。
早先有个概念叫斜杠青年,说的是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称谓不止一项,要用“/”来表示。也就是说他所从事的专业不止一个,突出了年轻人专业驾驭能力。也表明了现在的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也是一个反脆弱,更短度过“冷静期”,防止自己因为冲动辞职而带来的不可预估后果的非常不错的策略。
又或者,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足以和副业相比,干脆自由职业来的随心。比如在头条写作变现的人何止百万,而很多都是兼职写作,慢慢有了收益,超过了正职的收入,转而辞职。
其实,年轻人在精力和知识储备的新鲜度上是非常可观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不要白白浪费,即使不辞职,对自己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大有好处的。有了长时间认真的准备,不管目的为何,即便是辞职,我想需不需要“冷静期”当然不言自明。
当今社会变化巨大,速度也极快。年轻人的理念也月薪日益,在一个单位待很多年实际上是不可想像的。既然换工作正变得稀松平常,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做点什么,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找上自己之前就解决它,而不是事到临头还要忍受痛苦,需要所谓的“冷静期”来为自己找借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