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你们,我们
课前演讲,一同学介绍一部童话小说,“你们还看童话吗?你们还相信童话吗?你们认为童话不能在现实里存在吗?”
三个“你们”排比下来,显得咄咄逼人,换成“大家”或者“同学们”语气就舒缓得多,说“你”都比说“你们”要亲切。这是一个原则,尽量不要说“你们”,最好说“我们”;非要指称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可以说“大家”“同学们”“先生们”“同志们”。
班长在自习课里维持纪律,“你们不要吵了,安静自习!”态度粗暴了些,换成“大家不要说话了”就温和。舍长看到宿舍里乱七八糟,“你们赶紧打扫一下!”怎么是“你们”呢?你不就是这个宿舍的一员吗?“哎呀,宿舍太乱了,我们一起来收拾收拾!”这不好多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们都做不出来!”这是老师在威胁学生,在撒气,在为自己懊恼。“这么简单的题目,大家都做错了。来,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这才是教育。
所以“你们”和“我们”的使用,不只是语气问题,还是思想态度问题。“你们想一想”“你们的建议”“你们为公司做的贡献”,“我们想一想”“我们能为公司做什么”“我们把这个方案再研究一下”——这是不同的立足点,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
《鸿门宴》里,范增叫项庄借舞剑刺杀刘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范增这么用词时,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指点条道路给别人。刺杀不成功,刘邦逃走,范增感叹,“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时候说“我们”,是因为他意识到,都在一条船上,谁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不同的措辞,体现你的态度。你是否把自己当作跟其他人平等的一个分子,你是否认识到我们都是一个团队。尤其在出错时,学生没教懂时。老师们,你不就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参与者吗?干嘛老是“你们你们”的呢?
听课的时候,我比较注意老师们的措辞,不少老师的“你们”,实在刺耳。听过一些名家的课,有些真有“如坐春风”之感。和煦的春风,当然有好多原因,但措辞是很重要的一个。
总体上看,称谓措辞,南方人得向北方人学习。有一回在火车上,跟个小伙子聊天,说到我妈妈怎么怎么样,他很自然地接口就问:哎哥,咱妈多大年纪了?
嘿,统共就说了不到十分钟的话,人家就“咱妈”了!真是温暖贴心。换个柳州人来说这句话:你妈有几大撩?冰冷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