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孩子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教育和学习是两个不同概念,教育孩子是一个全方位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是教育的其中一部分。
那么教育与学习有什么区别呢?常见的教育孩子会有哪些坑呢?
别急,别急,别急,先听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
昨天中午我去一家一人一转小火锅吃火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场景。
一家三口亲密的坐在一起吃小火锅,小女孩大约有10岁左右,穿着粉红色的连衣裙坐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我刚进门的时候,孩子的爸爸不知道说了一句什么,
女儿兴致勃勃地说:我知道,爸爸说的话就是如同我的作业上的那道题目的问题。
女儿的话音还未落,爸爸带着怒气就冲这女儿回了一个字"滚“”。
这时候孩子的妈妈开始发话了:你把这个聪明劲用在学习上就好了,你的暑假作业做完了吗?英语会背了吗?你自己看看还有几天要开学了,一天天就是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女儿毫不示弱的回了一句:这也是学习呀!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忍不住给女孩点了个赞。
接下来,爸爸和妈妈一起上演了男女混合说教模式,你一言,我一语,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女儿瞬间没有了声音。
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女孩的感受和想法,但是我能感受到女孩的情绪低落,不想再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我一边吃着一边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呢?到底什么是学习呢?
第一个坑 家长对教育与学习的认知
家长一开口教育孩子,最后总能牵扯到孩子的学习,难道这就是教育吗?这个想象在我的个案咨询里,但凡触及到家庭教育的,无一幸免。
如果家长们把教育等同于用学习来评判一个孩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想法和说法,孩子学习是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学习作为教育的全部,家长们就会自动开启说教模式,把自己对于这两个概念的思维重叠在一起,一股脑的倒给孩子。
想想这个场景吧,家长们的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无效的事情一直在重复多年,结果呢?
第二个坑 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这么多年听到家长说的老声常谈有什么感受呢?烦躁不安,紧张不安,诚惶诚恐,恐惧害怕,暴躁易怒,最后索性把耳朵给关上了。
孩子会产生思维的混乱,为什么爸爸妈妈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我的成绩呢?为什么每次说到最后都是我的错呢?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能和我的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算了,不想再和他们说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关上自己的心门,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第三个坑 孩子的学习内动力
每一次接到个案咨询中,家长们抱怨孩子没有学习内动力,我就特别很好奇,爸爸妈妈这么年都说了什么?都做了什么?在上面小火锅店的事情中,我们看到女孩具备了一个学习能力的展现就是能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个学习能力叫举一反三。
很可惜,这样的一种能力不仅没有被家长看到,反而招来了一顿责备,试想一下,这个女孩能有主动学习的内动力吗?
家长由于自己认知和能力的有限,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反过来说孩子没有学习内动力。思考一下,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面对以上的三个教育孩子的坑,你踩中了几个呢?又该如何去调整呢?
面对第一个坑:家长们首先分了解教育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高自己对于教育与学习的认知思考能力,多看书,多学习。
其次,摒弃特别是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培养出自己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能力,
最后在教育孩子方面,对自己的孩子充分了解,有自己的思考和制定科学育儿计划去实施。
面对第二个坑:家长们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尊重,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和孩子探讨各种各样的话题。
面对第三个坑:家长们培养出一双自己的慧眼,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的鼓励和激发,赞美要适度,鼓励不嫌多,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不要用你的有限去揣摩孩子的无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具备适应各种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懂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