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龄宝宝哭闹难以入睡时,很多新手妈妈都不知所措。恨不得孩子马上乖乖懂事,自己也就可以抽身解放,该追剧追剧,该畅聊就畅聊!
前几天汕头3个月大的女婴宝宝练趴睡窒息致死,孩子妈妈在房间外看监控全程直播,这样的惨剧让人痛惜,也让人愤怒。
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妈妈在一家叫“芝士小混沌育儿经”的培训机构购买了婴儿睡眠引导服务,据说是美式育儿法,通过解锁趴睡技能,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睡眠能力。结果眼睁睁看着孩子从求救的大哭,到慢慢没有声音,到最后嘴唇发紫,鼻子流血,再也没有了呼吸。作为母亲,只是在培训交流群里不断询问,而硬是狠心没有上前给予孩子任何关怀和确认,愚昧无知导致了如此结局。
我们希望孩子独立自强,甚至不惜在婴幼儿时就开始了我们揠苗助长行为。“孩子一哭就抱,那你就输了。”这个思想来源于曾经害人无数的“华生育儿法”。华生育儿理论的本质就是用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孩子,漠视孩子对亲情的需求,进行冷酷训练。经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哪里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孩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放弃了努力表达,不再挣扎。
真相是宝宝还小时,需要的是安全感,独立能力并非是简单粗暴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得到的,刚好相反,无条件的关怀和爱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愿意走出去独立探索,去适应环境和社会,内心才会充满力量和幸福。
那么正确的填坑建议来了,关于宝宝能不能趴着睡觉要分两种情况:一、小月龄的宝宝如果是趴着睡觉必须有成年人在旁边严密看护,因为小月龄的宝宝翻身能力较差,如果误翻过去睡着了,身边又没有大人看护是非常危险的,还是建议家长不要让小月龄的宝宝趴着睡觉。
二、如果宝宝翻身已经特别灵活,头部也能转动自如,那么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姿势来睡觉。注意孩子寝具不要过度柔软,也不要在孩子床上放置填充玩具,与此同时,家长同样需要监护孩子的睡眠状况。
有此惨痛教训,希望广大父母不要再踩到这个坑,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无知买单。
等孩子大一些,看到别人家孩子开始走路了,自己孩子站都还站不稳,于是父母又开始着急了。各种学步工具轮番上阵,让孩子每天长时间高负荷的站立。殊不知宝宝还太小,身体的重量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O”型腿和扁平足,不仅影响外观,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慢慢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比如小学上一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非常拖拉,做一会儿,玩一会。我们就开始给孩子贴各种标签,喜欢偷懒,没有自觉性,不爱学习,不会时间管理等等。紧接着如果没有改观,可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忍不住手脚相向,见人就诉苦,责难孩子。
然而真相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没有时间长短概念的,你让他怎么管理时间。正解可以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没有时间长短概念,但已经有了顺序意识,可以引导他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等到了三四年级,他就可以规划出每个任务的时间长短了,此时就可以教孩子学习做计划了。
在孩子成长期间,关于孩子犯错的问题,家长都很焦虑。恨不得孩子能很好的掌握一切场合和分寸,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不闯祸惹麻烦,做作业认真仔细,书写工整,考试成绩优异……于是全程紧紧的盯着,无论是辅导作业还是平时的学习生活社交,一出现问题,就马上消灭,孩子似乎变成了一个监视下的傀儡。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有没有想放弃,还是自己在想办法纠错改正,我们无从知晓,自然也就无从帮起。在可控制的安全边界内,孩子有权利和空间给自己试错的机会,这才是他们成长最快的捷径。
有两个秘诀分享给你,第一个秘诀是“随时表扬,定期批评”。很多家长往往是随时批评,马上纠错,而表扬呢,则惜字如金了。那么现在可以尝试反过来,定期批评,即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或者挑选一个相较合适的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进行一次正式谈话,郑重其事的指出最近的缺点,同时谈好整改目标和方法。至于表扬,就多多益善,不仅是让孩子高兴,更是让孩子知道边界,不犯大错,鼓励孩子在任何方向上多尝试。这样不断的正面反馈,就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方向,开启人生多样的可能性。
第二个秘诀是“控制边界,鼓励试错”。举个例子,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拖拉,贪玩,为了提高孩子做事情的效率,给孩子安排了满满的任务。结果呢?孩子会想我如果做得越快,爸妈就会给我安排更多事情,那还不如慢慢做,多消磨点时间更好,没那么辛苦。所以孩子很难养成高效的习惯。
反之,如果和孩子商量好,回家按任务清单先做作业,完成重要的任务后,到睡觉前的时间都是孩子自己支配,哪怕是打游戏,看电视。这样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只有高效的做事情,自己的时间才会越多,自由才会最大化,他自己就会想法设法去提高效率。你看,孩子本身拥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的放手。
当然还有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孩子教育的路会很长,他们自身也会在每个阶段逐步学习,慢慢成长。同时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孩子科学的辅导和陪伴,耐心的鼓励和支持。开花结果自有时,莫要心切误育期。教育孩子的路上坑多路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或者少踩坑!
文于2020.04.28
欢迎诸君多提宝贵建议!每一份关注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