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秒杀到列席其他组小组会议的名额,为闲适的假期平添了几分茶香与书韵。
因为是列席,既不是教练也不是被教练,揣着一丝看热闹的小轻松。
事先拿到任务分配:观察点评定力部分。一早起来,把教材的相关部分快速浏览了一遍,在笔记本上打了一页的小抄,以备发言时对照。温故知新,颇有收获。结合大家的复盘,感想如下:
1. 要重视教练前的准备:气氛可以活跃,但态度还须端正。是否尽己之力做了准备,既是对被教练者,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任。
a) 仔细分析教练主题。审题是读书时代,老师一再强调的内容。那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教练主题,必然引发内心好多个为什么?为什么被教练者会选择这个主题?里面有哪些关键词?哪些可能是目标?哪些可能是干扰?哪些与我认知的被教练者画像一致?哪些意料之外……带着这些问号,非常期待地展开之后的策略设计;
b) 重建有关被教练者信息库。被教练时,曾因教练记得过往活动中自己讲的故事而感动,有种被关注的温暖。对于还不能在现场游刃有余的我们来说,对于被教练者越多的了解,越有利于在教练过程中助其有所发现。所以需要重温个人基本信息、性格特征、基本价值观、情绪按钮、恐惧和担心的内容等等;
c) 调整教练自身的心情与状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可以想到让教练怀揣上阵的两句话。不论主题是否为我们擅长,不论被教练者的背景如何,都以“第一次”的激情,精神饱满地投入不可完全预知的探索之旅。
2. 思考怎样做面好镜子。第一次上课就学到,教练是给别人照镜子。那这一定不是《白雪公主》里的那面,会立刻告诉别人答案的魔镜,而是让镜中人自己认清善恶美丑真与假的神奇镜子。
所以,镜子要有镜子的觉悟:甘心做个好配角。
教练,确实是个听上去自带光环的名词。然而在教练的过程中,被教练者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可惜,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被教练者当成做错了事情的孩子,用包装好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往我们认为的那个真相。试问,那个真的是被教练者需要的答案吗?
所以,镜子也要有镜子的追求:
目标坚定,做一面聚焦的镜子。繁杂的世界,我们的渴望越来越多。一方面,它推动着社会与我们不断前行,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忘记了来路,迷失了去处。在与被教练确认共同目标后,时刻提醒并牢记目标,无疑是夜路中灯塔,温暖而有力;
剥茧抽丝,做一面能现原形的镜子。通古博今、征战沙场后,或羽扇纶巾或戎装佩莫邪。可谈笑后,铠甲下,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不容易。不知、不愿或者是不敢。而现出的原形可能是丑陋的、可能是绝美的、也可能是平常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可能是惊艳的、也或者在意料之中。看见被教练者对于自己的不断反思,也深感其探索真相的执着,或许拓宽认知,才有可能触及深处。
有效赋能,做一面智能的镜子。众所周知:不破不立!而打碎也是为了重塑。所以,最终,教练需要激发被教练者的内在精神资源,自我接纳、勇于承担、积极选择。而智能,则体现在不同的赋能方式上,正如可以开启不同进程的密码口令。
最后,发现近期接触到的主题都和与父母有关,由衷想说一句: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老小孩们,就让让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