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相互见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那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见面都要问对方:“你吃饭了吗?”,毕竟也没见谁真的请谁到自己家里吃饭,要没见谁真的因为这句话到对方家里吃饭。不过老实是我的天分,当有人看到我并问我“你吃饭了吗?”,我要是没吃饭的话就会很老实的回答:“还没有。”,如果正好是饭点的时候,别人也会问:“那要不要在我家吃点?”,我就很老实的去人家家里吃了。
长大一点后我发现“你吃饭了吗?”只是人们之间的一句客套话,貌似一个口头禅,当有人看到我问我“你吃饭了吗?”,我要是没吃饭的话还是会老实的回答:“还没有。”,要是别人再问:“那要不要在我家吃点?”,我会老实的说:“我回家吃。”老实是我的天分,但我也为曾经不知分寸的去人家家里吃饭感到羞愧。
再后来,我发现,人们问“你吃饭了吗?”也不是纯粹的客套,比如有时家里的大人因为有事没回家或回家比较迟,邻居问“你吃饭了吗?” “那要不要在我家吃点?”的态度是非常真诚的,非常仁爱的,是真的邀请我去对方家里吃饭的。再比如家里就一个大人(尤其是一个大男人)在家时,邻居问“你吃饭了吗?” “那要不要在我家吃点?”的态度也有可能是非常真诚的,如果遇上什么节日,态度就更真诚了,中国人的节日多,中国人的节日都喜欢合家团聚,中国人的节日里还讲究各种吃食,所以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不喜欢一个人孤零零的吃饭,也见不得别人一个人孤零零的吃饭。
长大后,人们见面就“你吃饭了吗?”的问候似乎少了很多,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牢笼里,即便是一墙之隔的邻居,见面可能也就是点头之交,熟悉一点的会相互问个好,只有相互有交集的可能才会有问候,比如相互的孩子是同学,比如相互的孩子常在一起玩的。至于在各种节日里有多少邻居是孤零零一个人吃饭的,没有人在意。
直到某日看到一个小视频,某国某领导人说中国人说“你吃饭了吗?”是传统美德。我突然顿悟,是啊,能把同样一句话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就像刻进骨髓里的记忆一样,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就能脱口而出“你吃饭了吗?”,那一定有它的来历它的故事它的值得被传承的理由。
中国自古多灾多难,中国人自古绵柔又坚韧,在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问世前,中国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一直挣扎在饱与饿之间,又加上天灾的,人祸的,中国人苦难不断。在灾难时期,问一句“你吃饭了吗?”,是与周边的人的一种相互慰籍,如果正好自己有吃的,别人没吃的,那就分一点点给人家,相互抱团取暖等灾难过去;在平和时期,问一句“你吃饭了吗?”,是与周边的人的一种相互问候,表达对现在肚子不饿的欣慰。虽然想着吃自己的饭,让别人没饭吃的自私的人总有,但大多数中国人温柔又善良,坚强又韧性,所以多艰难的苦难中国人都扛下来了,多动荡的时代中国人都挺过来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就这样被世代相传下来,连“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也没有中断过传承。就像小时候父母不在家时,邻居一句“你吃饭了吗?”温暖了我的心,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也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更是一份爱,慰籍一个孩子她不无助,即便家里暂时冷锅冷灶,也有热风热菜吃。就像现在,我们都在外地,老父亲一个人在家,节日里总有人邀请父亲去他家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在这个时候一定温暖了父亲的心,同时也温暖了漂泊在外无法陪伴父亲的子女的心。
“你吃饭了吗?”
下次遇到认识的人我一定如此问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