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电影《找到你》成为了太多女性热议的话题。
当大家都在被剧中双女主的演技吸引,纷纷感慨女性事业与家庭难以平衡时,我在观影之后,细细想了一遍片中的整体发展脉络和一些重要细节,发现了一个其实早就广泛存在,却被我们一直忽略并桎梏女性的阻力。
如果女性不在解决这个阻力上,用足功夫,可能生活中,很多事实上已经形成的“男女不平等”,则无法破局。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女性职场上出众就会被人冠以“不像个女人”?在家当全职妈妈会自我价值感较低?为什么社会最底层的女性生存环境那么差,却能对自己丈夫恶行容忍度那么高?
你千万别回答我:“这当然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婚姻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利弊决定的一切。”
这样回答问题的人,尤其是女性,我觉得就是思维的惰性者,不过是说了一些看似正确,实则无用的废话。
电影《找到你》则用三种主流类型的女性生存状态,通过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可以深度思考女性发展与生存的可能性。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各行各业的优秀男性人数总体上多于女性?
你千万别回答我“传统文化造成的重男轻女”。
这绝对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两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其实都来自同一种阻力。
02
影片中的李捷(姚晨饰)是一个优秀的女律师,精通于婚姻家事类的案子,尤其擅长办理离婚案件。
也可能是这种案子接多了,李捷自然知道经济基础是一个女人的底气,她拼命工作,通过辛勤的付出让自己的薪水越来越高,也许只为了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给自己增加一份确定感。
说实话,她是表面上的白骨精。一方面她要在职场上,尽可能的保留女性特征,比如精致的妆容、得体的套装,一边又要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处事必须果断冷静。
丈夫出轨后,李捷果断准备离婚,立刻分居。面对强势的婆婆,李捷试图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己对孩子的抚养权。
可自己还需要继续工作才能保证经济收入,孩子又还没到入托的年纪,片中又从未出现过李捷的母亲,因此大致能判断她,可能本身就来自成长破碎或者是母亲早逝类的特殊家庭。
也因此感受到她性格中的冷静,要不为啥前夫都说她:“就不像个女人”。
出现在李捷家中的保姆孙芳(马伊琍饰),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得到了李捷的信任。李捷放心的把女儿交给孙芳,在职场上更加横冲直撞。
最近,李捷正在帮一个富商打离婚官司,这个富商希望得到女儿的抚养权。但其实这个孩子一直是母亲朱敏(陶昕然饰)承担着主要的抚养责任,朱敏与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尽管朱敏也有不错的大学文凭,受教育的程度不错,可因为选择了做全职妈妈,没有工作和稳定经济来源,与丈夫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上,不具备优势。
再加上怀孕就发现了丈夫的出轨行为,身心饱受摧残的朱敏,因为情绪低落选择过求助专业的精神科帮助自己。
法庭上,李捷拿出了这些有关朱敏在精神科就医的经历,提出了从个人精神状态以及经济能力方面,朱敏均不适合拥有孩子的抚养权。
当朱敏怀着悲愤的心情问李捷:“你没有体会过,做个母亲的感受吗?”
李捷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对朱敏回复:“这只是我的工作。我正是为了,避免出现你现在的状况。
其实早在你多年前回归家庭,选择不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未来可能承担这样的后果。”
也正是这段话,成了压垮朱敏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朱敏万念俱灰,选择了一条自杀的路。
即将打赢这场官司的李捷,回到家才发觉空无一人,原来孙芳带着自己的女儿消失了。
当灾难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李捷才对很多东西有了新的理解。
通过还原孙芳的生活场景,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女性,成为母亲后遭遇孩子生病最终无能为力的过程被一一清晰再现。
孙芳自己嫁了一个混蛋丈夫,长期受其家暴。她原以为有了孩子,自己的境遇就会改善。结果孩子因为天生罕见的疾病,一出生被丈夫嫌弃,很早就被放弃治疗了。
无路可走时,孙芳身上的母爱被彻底激发,她宁可从事特殊职业甚至是借高利贷,都只想救救自己的孩子。她的认知还不足,让她明白一定还有其他的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最终因拿不出钱,孩子拖欠医院医疗费太久了,被强行中断医院治疗,转为药物保守治疗。可回家后没多久,孩子却撒手人寰。
她把报复的怒火,转向了那个刚刚住院治疗的孩子,她觉得是那个占了她女儿床位的孩子,才让她的女儿丧生。
而那个孩子,正是李捷的女儿。
故事的结局,是李捷经历这场遭遇后,不仅跪下向保姆孙芳一次次的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你那么难,吃了那么多苦……”
她还坚定地站在了朱敏女士的一方,帮助了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朱敏,重新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03
李捷一个人在职场打拼,其实很艰难。绑匪打电话索要巨款时,我们发现李捷,可支配的全部存款其实还不到29万。
一个单亲妈妈养家,就算是高收入人群,竟然也是这么艰难。可在保姆孙芳的眼中,李捷却是一个活的潇洒,有些自以为是,根本谈不上爱孩子的母亲。
她甚至不能理解,李捷为什么要选择离婚,还让孩子从小失去父亲,李捷的丈夫并没有打过她啊。
在孙芳的认知里,不家暴的男人就可以了,至于男人在外面是不是胡作非为,都不重要。
而朱敏,明明在怀孕期间就知道丈夫在外面乱搞,还是只有忍着眼泪,把自己憋成了内伤。
谁能想到这三个命运迥然不同的女人,居然还能一环扣一环。三个女人,就这样在彼此纠结中形成了完整的鄙视链。
就连最终的和解,也因带了过重的感情色彩,失去理智的克制。
堂堂的大律师,面对来自社会底层的保姆,如此不堪一击。
这种命运的安排,多少有点希腊神话里的那个著名的脚踝传说。
英雄阿克琉斯被母亲抓住右脚脚后跟的肌腱并在浸泡过冥河后而拥有了不死的神性,唯一弱点,只有被抓着而没有浸泡到冥河右脚的脚踝,他后来被人射中脚踝而死。
对于李捷来说,孩子无疑就是她的脚踝。
她可以在丈夫背叛后选择果断分开,可以对前来探视孩子的婆婆说:“你只是孩子的奶奶,我是孩子的妈妈。”
看似冷静的坚强,却能被孙芳轻而易举的掐住了喉咙。
04
女人的生存与事业发展达到平衡,真的很难。
很多时候,甚至还没有机会和男性站在平等的高度上竞争时,就已经先败给了身边的女人。
最可怕的是,面对这样女性之间的相互消耗,有时甚至是无能为力。
我曾在亲密关系课程上,见过因母亲控制力太强,已经成人的女儿一想到自己的母亲,嚎啕大哭的样子;
我也见过为了孩子,对出轨的丈夫一忍再忍的妻子,哪怕自身的经济能力足够养育孩子,却依然惧怕自己的破碎家庭长大的孩子,被其他人嘲笑,击碎自己的骄傲;
就连前段时间,知名情感博主咪蒙被爆离婚,不少读者留言说,长期倡导女性独立的人,自己终于离婚了,这就是散布歪理邪说的下场。可说这些话的读者本身,很多自己就是女性;
我还见过事业有成的女性公司高管,因为身体原因自己没生孩子被人背后嘲笑;
还有生活中那么多热爱宫斗剧的人,尤其热衷围观女人之间的战争;就连不争气的丈夫出轨,也会成了原配和小三之间的相互斗争;
更有一群自己婚姻一塌糊涂的女人,还不停地劝年轻姑娘早点嫁了,口口声声念叨别人快成剩女的“过度关心”……
所谓来自社会的偏见,大多数时候,还没轮到男性来出手,仅仅是同性之间的嫉妒与打压,就足以压垮一个女人最后的骄傲。
波伏娃就曾说过:
“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很多女性受制于周围环境,久而久之,不管是处在什么层次的女性,都会被已经形成的广泛认知所绑架。
一定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肯定,才能找到自我价值的坐标。
想想看,生活中,除了部分女性集中的领域,有一些特别突出的女性佼佼者。对于大多数行业,女性真的很难走到巅峰。
这正是因为女性,一路行走的过程,本身就在迎风逆行,从一开始就不容易。
还有一些以过来人自居的女人,又会不断地以安慰的面目,出现在这些女性面前形成新的阻力。
会不停的告诉她们:“生活不必这么辛苦,你是女性,理应受到更多的家庭照顾。”
对此,波伏娃同样是在《第二性》中,早就深刻的指出: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对于女性来说,保持清醒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连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德国,上班族妈妈会被人嘲笑为“乌鸦妈妈”,在美国,过度关注孩子的母亲,也会被称之“直升机妈妈”。
女性通过自己的身体乘载了生养孩子的主要责任,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很多女性误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消耗在此。
这些女性大多忘记了,就算再爱孩子,也要留足安全边界。是先有自爱的能力,才有爱人的能量。
保持清醒本来就很艰难。因为我们都是如此深爱孩子的母亲。那么,就先请女人之间彼此先多一些理解,减少没有必要的误解和偏见吧。
也许《找到你》的女主角李捷(谐音理解),对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更需要同性之间,先拥有更多理解的共情能力。
愿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女性们,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女性,而不是被其他任何人塑造出来的女性。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豆瓣电影,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