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简书、公众号、朋友圈,几乎很少看到为国家公祭日而作的文章。
也许我不擅长讲述历史,也不擅长给大家呈现一种脉络清晰的叙事。但是,对于南京,那座我曾爱着又错过,我去过也感受过的城市,我骨子里拥有的恐惧和仇恨,足以令我的血液在悲愤中凝滞或喷张。
2003年夏天,我怀揣着一只小兔子给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拨打了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有所特长的学生,超过国家划定的一本线基本上可以录取,然而那一年是史上南师大录取分数最高的一年,我因高三的文理大综合变故错失了南师。
2006年,我下了很大的决意潜心考研,目标依然是南师大。几乎拼尽了全部的力气,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但又一次落榜。
怀带着不甘和沮丧,2007年的夏天,我到了南京,想真真切切地感受那座城那所学校。记忆中,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各个景点。犹记得道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有一种大气、隐忍、还有不知为何总令人想到秋天。中山陵肃穆而清新的松树、偶遇的台湾夫妇、总统府的气派……
2009年春,《南京!南京!》上映。我在那座小城,怀着复杂的心境踏入影院。犹记得秦岚饰演的唐太太在铁丝网内望向唐先生的那双眼睛,一双诀别的眼睛、一双绝望的眼睛。怀着第二个婴孩的母亲、害怕被侵犯剪去的长发和用黑炭涂抹的脸颊。这一切让人心灵决堤。
2011年冬日,《金陵十三钗》公映。在此之前,我已很久没有被电影触动到流泪,更别说痛哭。那日,字幕滚动,电影散场,人们缓慢走动。我在座位上抑制不住地抽泣,是一种无法控制情绪的泪崩。教堂的顶端,五彩斑斓的玻璃窗,那些美得妖娆、美得惊心动魄的风尘女子,扭着身段走来。躲在玻璃窗后面的女学生,眼眸里写满好奇、纯真、胆怯。当卡车带着14个女学生驶离南京城,再响起初见时那段曲子,心碎如璃。
那些杀戮带着强烈的感官刺激,仿佛闻到空气中血腥的味道,人间炼狱不过如此。人已不是人,是兽,是失去理智和方向的兽。那笑,令人胆颤;那血红的双眼,令人嘶吼。怕吗?从小到大看过无数的抗战影视剧,虽没有亲历,但已刻入骨子。以至于常常梦见这样的场景,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恨。
2014年秋,有机会到南京参加培训学习。当面感谢了当年帮助我调取考研档案的南师师姐,见了彼时的大学同窗。最重要的行程安排在临行前那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也是个雨天,阴冷的空气,我们提着行李艰难地在人群中等候。进入纪念馆前,我深吸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然而仍难掩情绪。在仿真蜡像馆,模拟的受迫害家庭,仿佛在厨房倒下的女人,旁边哭泣的孩童就真实地呈现在面前。79年前,这些真实发生的惨绝人寰的事件,如同穿越了时空再次袭来……
最最难忘的纪念馆的一个小角落,设计成安静的水滴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12秒就有一位同胞被残忍地杀害。那水滴每十二秒滴落一次,每一声都砸在胸口,刺入心尖。30余万死难同胞,我听到呜咽声、嘶吼声、感受到无助、绝望、愤怒、以及恨。
返程时乘坐的士,天空阴沉。一路驶向机场,道路越来越远离城市中心,越来越陷入沉静。只有路两旁的隔音板和飞逝的路面……这座城,承载了太多的血泪,太多的屈辱、太多的向死而生的勇气、因而愈发沉重、令人沉思。
我时常想,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该如何面对。面对生死的抉择和考验,我又会如何?怕吗?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但若真的到了那般境地,会咬着牙拼死抵抗。
而今,再看到法国梧桐会想到南京,到了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也请不要忘记。感念今日的和平,勿忘曾经的痛楚。
国强则外敌怵,国弱则外敌眈。虽不生于战争年代,但仍应不忘曾经的耻辱,砥砺前行。做好当下,心怀祖国,不是一句空话。它仍流淌于你我的血液中,被祖国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