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里, 杨过拜小龙女为师,小龙女叫杨过在笼子里抓麻雀。what?抓麻雀?杨过心里哼哼了一下,想着这还不简单。但是,杨过前面几天一只麻雀都没抓到。直到第五天,杨过终于活抓一只小麻雀。杨过欣喜若狂,小龙女却只是轻轻一笑:一只算什么,一次抓三只才算行......最后,杨过在笼子里抓了三个月麻雀,直到一次可以抓到81只,小龙女才带他出来。这时候,杨过的武功已经秒杀大武小武,和赵志敬不相上下。
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其实大同小异,都是从练好基本功开始。我们写作也一样。
大号咪蒙、六神磊磊们出身传统媒体,一支笔写了多年,功夫扎实,转战新媒体只是改变一下招数就大获成功。新媒体时代,写作不再高不可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写作为自己代言。但是,写作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比如我,就碰了一鼻子灰。
我喜欢写作,也曾经立下flag一年要写多少篇文章,但激情澎湃打开空白文档想要洋洋洒洒写下千言的时候,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在上面敲出第一行字,怎么那么难?
脑子里灵感迸发,手里敲下一行字,删掉,再敲出,再删掉,反反复复,打出的字总是苍白无力,言不达意,最后,留下一个千年孤独的标题。干枯的文笔就像在嘲笑自己,我是多么无聊的人。那时候经常看到一句鸡汤: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噢,对不起,既没有好看的皮囊,也没有有趣的灵魂,我是不是应该直接原地消失。
Dambisa Mo在《dead aid》一书结尾有一句话:种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干了这碗鸡汤,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写作是什么?以前,写作是属于作家的,他们妙笔生花,化腐朽为神奇,现在,写作是属于大家的,新媒体时代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不需要优美的文笔,现在马上,勇敢去写,一切都来得及。再小的个体,都可以通过写作为自己代言。
我在再次开始写作前,看过很多书,认真做过很多笔记,思维开始变得活跃。随后,给自己一个强制作业:每天必须记录一段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摘录某一本书里面有共鸣的观点,可以是从别人文章中学习到的新理论,可以是自己对某本书的心得,可以是对现实中某件事的思考,等等。为了这个作业,每天都会看书,也会看得到的文章,会上微博、知乎去看一些大V的见解和分享,上公众号看关注的内容,甚至连家人看的学习类视频,我也偷空去瞄瞄,看看在讲些什么,经常很有收获。我的作业没有缺过,每天都坚持,很多时候超量完成,收集了很多的内容,素材库一天天丰富起来。
但从素材多了以后就变得杂乱。有一次无意中听了猎户先生在纸上电台的分享,浆糊脑袋一下子清晰起来。怎样采集信息、判断信息、筛选信息,最后运用信息,每一步都是有方法的。用一颗狗仔的心从各个渠道挖掘你想要采集的信息,然后判断信息的价值,删掉无关信息、无法驾驭的信息、不确定信息、重复信息等,剩下的信息就可以作为素材运用到文章中。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我经常都没有做。觉得有用的信息就存到有道云笔记素材库,然后就在那默默地躺尸。这样积累的素材其实没什么用,因为时间久了我自己都忘记了,或者找不到。
听完课以后,我决心做复盘。首先整理素材库,建立几个文件夹,对素材进行详细分类,把每一段素材都认真归到相应类别,同时删掉重复和过时的素材。特别是对于自己重点想写的方向,分类做得更细。在整理素材的时候,某些素材的关联性激起了灵感,发现把他们放在一起,加上某一个当前热点,就可以组成一篇文章。这让我感觉到了复盘的意义和必要性。但素材和自己的知识,一个是外在的东西,一个是内在的,要转变成自己的认知,需要修正内化,这也是猎户先生提到的。将第三方得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除了对收集到的素材做整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理解。像某一个观点或理论,躺在素材库里,我们也许不知道怎么运用,但我们可以专门去学习这个理论,看相关的书籍,掌握了以后再运用到文章中,这个知识点就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也会不断地完善。光说不练没有用,有了想法和素材以后,不断实战演练,才能练成真正能上阵的武功。
我写过一些东西,我和文字离得很近,但写新媒体文,我还是小白。短视频时代,写作前景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静心种好写作这棵树,因为它逼迫我学习、思考、行动,推动我往前走。有一本书叫《人生不设限》,也许写作不能带来太多变现,但它能让自己内心变得富足而丰盈,只要不束缚自己,大胆往前走,也许就是爱丽丝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