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热点问题是这样的,“努力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这是每个职场人都关心的话题,让我用身边的例子告诉你答案。
公司产品部经理老薛,工作10年,一向兢兢业业。
下班后别人在王者峡谷,他在加班。
520晚上别人在约会,他在加班。
十一长假别人在旅游,他还在加班。
作为同事,我都要被他的努力感动哭了。但在疫情裁员潮中,他却是第一个被开除的,我很不解。
问了同事才知道,老板嫌他做的产品太平庸,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所以不留情面的把他开除了。
在海尔的企业文化里也是这样。不论你过去为海尔创造过多大的价值,只要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绝无客观原因和情面可讲。
“昨天的奖状,今天的废纸”,海尔人不欣赏昨天的荣誉和脚印,永远只能从零开始。
显而易见,只有努力的员工并不会让老板感动。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苦劳一文不值?
一.错把苦劳当成功劳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所以,我只要付出百分百努力,哪怕事情最终搞砸了,我也应该得到一份回报。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试想一下,如果你去修手机,老板忙活3天,但手机没修好,你愿意付钱吗?
不愿意,因为没修好。
为了修手机,老板跑遍了整个城区,为你搜罗替换的零件,但还没修好,你愿意付钱吗?
不愿意,因为没修好。
老板在跑路过程中,被自行车撞到进了医院,但手机依然没修好,你愿意付钱吗?
不愿意,因为没修好。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老板就算再努力,只要没修好手机,就是没有功劳的人。甚至还可能收到一个差评。
所以说,苦劳是过程,功劳是结果,它们截然不同。
二.重复工作,再多“苦劳”都是徒劳
有一部医护人员生活的纪录片《人间世》,其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
担架员徐晓明,是三甲医院里的老员工,日常工作是把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很大,徐晓明常常干得筋疲力尽。
对这份重复而辛苦的工作,徐晓明并不满足,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升职加薪,有的还创业当了老板,徐晓明有时也会考虑,是否应该换个工作。
但母亲对他说,“别想那么多花花肠子,踏实努力干下去吧,你只要做好这一件事,以后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了。”潜移默化,徐晓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每天加倍努力工作,坚信这份经历会对以后的赚钱致富有帮助。
事实上,即使徐晓明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
因为,与临床医生相比,担架员业务极其单一,上升空间几乎为零。
日复一日的工作,只能让他收获年龄增长,和满脸皱纹。
别再重复劳动了,每天前进一步也胜过原地踏步。
三.没目标等于瞎努力
卡内基曾经做过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他发现,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够有确定的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确定,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
很多人健身也是这样的,只告诉自己每周去两次健身房,但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最后不仅没塑形,甚至还长胖了一些。
这个真相很扎心,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他们很努力只是缺少了目标感。
什么叫目标感?
用一个段子来说就是,当你想到一个点子,可能有1000个人想到了,100个人在准备商业计划了,10个人准备全力去做,一个人已经干出来了。
那一个人,就是有目标感的人。
好比购物,有目标感的人会列出购物清单,并严格按照清单一一购买,最终买齐所有东西。
而缺少目标感的人,他们漫无目的的逛超市。到家后才发现,买了一堆零食,却忘了最重要的油盐酱醋。
制定详细目标和计划,是摆脱“瞎努力”的捷径。
做事有计划,干活有方向
四.努力是必要条件,重点是你得到了什么?
最近一部很火的美国创业纪录片《富豪谷底求翻身》,主角格伦·斯特恩斯是一名亿万富翁,要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隐瞒身份,并在90天内用100美元,建立一个价值100万美元的公司。
格伦在一番调查后,决定创立一家“小卒烧烤”。对公司来说重要转折是一场肋排节,只有在肋排节赚到足够的钱,才能为接下来的餐厅装潢提供资金。
肋排节共持续4天,克里斯丁放弃自己的餐厅、顶着房贷压力,答应格伦担任小卒烧烤的主厨。全力以赴备战肋排节。
肋排节开幕前两天就出现了意外,由于克里斯丁没做好烤肉备货,出现了2次断货的情况,最终让小卒烧烤没有赚到预期的2.5万收入。
为了团队考虑,肋排节后格伦开除克里斯丁说:“努力是必要条件,重点是做事聪不聪明,最后你得到了什么。”
努力的目的是为了结果,而不是一无所获。
在华为工作,收入也并没有和学历成正比,而是和业绩以和贡献来区分。 即使学历高,工作也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没有创造出业绩来,那等于没有成效,白费功夫。
能够有效率的工作,而不是进行表面上的努力,这就是优秀华为人和普通员工的差距。
所以,苦劳是职场中最不值钱的东西,只有为创造价值你的努力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