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式买书会导致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在随机看到的书单、书目上,看到不错就买来,期待读过之后,或者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原来作者是这样阐述这个主题的。或者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域:原来还有这样一方世界。
对我们社会人来说,谁身上没有赚钱、进取压力?谁不是一边知道需要靠新知招财进宝,一方面疲于应付现实问题精力耗尽?从这个前提来看,选书读书都是需要仔细筹划的行动,随便买随便看,时间精力真心耗不起。
我一直都是逛街式买书的不自知实践者,隔三差五拆开的书籍包裹,都来自这里那里看的好书推荐、偶然翻到的详情介绍页。这种方式的买书,必然带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结果。排除那些看走眼读不下去,后来也从其他方面验证确实够烂的书,许多公认的经典好书,限于时间精力排不上号,摆在那里吃灰,深深的焦虑沮丧。
在买书上面,逛街式采买与按需购买,就像我立志要教给孩子区分的想要和需要。需要的东西我们才买,想要的东西我们要克制购买,否则会造成钱财与精力的浪费。
在买书上如何按需购买呢?通俗来讲就是缺啥补啥。这个缺是从你给自己定位的身份来定的,如果你是社会人中占比最大的职场人,那有好多考量可迁移核心能力的标准,诸如沟通、提问、合作、决策等能力,按着这些能力去选书,使用得当,定能直击痛点、提升能力。
一个全职宝妈的缺如何界定呢?职场核心能力提升来自知道就去做,多做多体验,真正掌握技能。我最大尺度的练习是每天至多一个小时的独白式码字,不仅不能从自己受启发的点、感兴趣的所得出发码字,还要构想一个虚拟的技能应用场景来纸上练兵……OH NO,隔山打牛都比这个有效。
不过我也受够了逛街式买书的苦。总是以获得新知的借口去刷书单、书评、网店,透支信用卡囤书,以愧疚的心看待一排排早该读却稳吃灰的经典,无一不是给自己找堵。
知道了就要改变,哪怕只能先做一点点。从现有的藏书开始啃起,看看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能不能留下,通过输出留在还未成型的个人知识体系中,然后,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