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12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道题有些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对比,反复演示,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从而消除了厌倦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会有直接影响。而多媒体的直观性则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理清算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每一步计算出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法的算理,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算法。
再有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试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计算练习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源于疑。有质疑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求知若渴的状态驱使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理解、掌握,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研究、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直观有趣的引导式提问,都为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统计》一课中,让学生观看一小段篮球比赛,然后问大家作为篮球队长长得怎样在比赛中最占优势?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结果,如何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平均值?学生尝试解答后,多媒体展示计算过程,这样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学生带着问题和想学找到答案的渴求心态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获取到了问题的正解,这是在创新中求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理解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学生对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有些难以接受,利用多媒体演示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无声地传递新知识,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障碍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总之,信息技术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