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22@365日更营
歪楼:好嗨喔~~~日更进入了第22天了。群里目前正是彩旗飞舞、锣鼓喧天、“银山银海”。因为能够坚持到21天的小伙伴们可以得到群内的鼓励。不是有那么一句老话儿么: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不是自吹,我坚持的21天多了,没几个坚持下来的。所以我自然也关注到了群里一位朋友加的后半句:“毁掉一个习惯也只需要7天!”犹如当头棒喝,也大有醍醐灌顶的赶脚。连忙小本子记下来,究其原因可不就是这样么。感觉21天就是终点了,所以就放松到永久了。
赶紧摆正回来,继续今天的日更内容。《数文明》,作者徐子沛,阿里巴巴集团前副总裁,江湖人称“大数据先锋扛把子”,也可称为“思想家”。这本书与作者前两本数据思想巨作《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不同。前两者成书于美国,所采用的视角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从外往里看中国。而《数文明》一书是作者当过了阿里高管,离职自主创业以后,立足国内以自省的方式开始“内观”当下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的方向。
当我们听到“大数据”一词时,大家一般会有什么反应?“高大上,听不懂。”“高精尖啊,跟我有啥关系,顶饱不?”“我懂啊,当年我用Excel表格处理的都是十几万条的数据。”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他们对于数据的态度大概分为:神话故事,嗤之以鼻和略懂一二几类。那么作者身为数据思想家,对于数据的态度又是如何?
他认为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为虽然人类发展到现今,其产生的记录浩如烟海,但从记录的角度就不难看出。这些“史记”所聚焦的往往都是帝王将相,而更为广大的普通个人只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观现在,随着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于全球的席卷,“记录”成为了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手段。所以国家、社会、行业乃至最广大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成为历史的真正参与者而“青史留数”。这个“数”就是数据。
这里不得不提大数据的分类,按照作者的理解,可以分成两种:量数和据数。
量数就是能够测量的,或者可以更简单粗暴的理解为12345这类的数字。
据数是指一种记录,更好理解。比如一张照片,一幅图画,甚至是一处壁画。
而目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互联网,它所产生的大数据主要就是据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量数越来越“精确”地描述着我们这个世界;据数也越来越“清晰”地记录着我们这个世界。
也可以这样理解,与其说是互联网让地球变成了村,不如说是大数据让人类社会开始快速重构。因为:点开手机上的淘宝,显示的都是“量身定做”的商品推送;点开今日头条,显示的都是你关注类型的资讯信息;点开某某打车,你的费用就是比隔壁老王的贵,仅仅因为他刚刚用新号码注册;甚至某个网上商城,突然开始给你推荐健身设备,仅仅是因为你在跑步时戴着运动手表。某个刚上春晚准备爆红的“不识知乎”娱乐明星,仅凭一个敷衍的回答,便被追溯到无所遁形。若没有那些联网的据数,何以能够“糊”得如此之光速。可以说,成也数据,败也数据。一方面,个人IP可以乘着互联网的春风一飞冲天,另一方面,人设也可以因为大数据的神奇剪辑而凭空消失。
无论我们对于大数据的态度如何,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迈入了由数据构成的世界,它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我们虽然呼吸的是空气,但它却如影随形,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因此,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也不难推断:
一个具有数据意识、数据头脑和数据技能的数据公民当然更容易获得成功。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