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读书。如同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会给读者提供一个剧本,根据每个人的经历生成自己喜欢或者认为妥当的角色安放进去,让它沿着剧本表演下去。
每个角色或高大威猛,或娇小可爱,或饱经沧桑,或不谙世事。再不违背剧本的时候小小外加工,分在有趣。而这个影像是你最认可得,最讨你喜爱的。如果你爱上这本书,肯定爱上你生成的人物。
书本给予你最大的自由,去幻想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比如红楼梦,先看过红楼在欣赏戏剧或者电影电视,就不会干扰到你心目中的林妹妹。
绘画或者照片限定了欣赏者的自由。它们提供事物一瞬间的定格,让大家细细观赏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是人物形象却已经定格。
当知道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后,再来看照片或者绘画,有时候难免失望。因为事件的主角和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呀。这种落差感让人感慨同时,也隐隐有一丝叹息。
但绘画或者照片至少还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给欣赏者。虽然做的很过分,但是那些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很形象的说出了图片,规划的特点。
最为可恨的莫过于电影,电视等视频了。不是说这种技术不好,而是对于大脑活动丰富的人来说,完全没有想象的自由,空间限定的死死的。
就去上边提到的红楼梦来说。86年的红楼绝对是电视剧中的景点,贾宝玉、林妹妹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个时候还小,对于这种儿女情长的故事根本看不下去,但是西游记水浒两部畅快小说看了几遍。所以很不幸头脑里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完全是空白。当看了电视剧后,每当想起红楼梦,脑子里只剩下陈晓旭娇柔的林妹妹的样子了。完全被限定死了。
如果大脑比较懒惰,不愿主动思考创造,那么这种灌输不但不觉得反感抵触,反而很是舒服,因为脑子不用动了,不用想了嘛!要知道驱动大脑可是件费力的事情,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进行活动,差不多每天至少百分之四十能量供给给了脑细胞。越是思考,越容易觉得疲倦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灌输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会提供一种假定事实的感觉,因为太活灵活现了,长久以往就搞不明白是电视潜移默化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往往人们会潜意识的认为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于是乎更加坚信这些舶来观点以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防治自己思考的乐趣被剥夺,如果有想看的电影,一定先看完原著再说。这能防止自己心目中的角色被他人认定的形象取代。当自己有了想法后,无论电影或电视演出什么花来,都不会对已存的模样完成半点伤害,很有用的。
当前这个时代,娱乐至死精神充实方方面面,灌输主义,奶嘴理论在各个场合实践者,越来越多的人们日益安逸下来,脑子都要锈死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道该怎么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