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贩卖焦虑?
罗胖的跨年演讲结束后,一大批勇士来批判【罗胖】。
其实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说他是【贩卖焦虑】?
难道不是所有商业活动都是贩卖焦虑吗?
卖房的会说房价要涨赶紧买,卖保险的会说危机四伏赶紧买,辅导班会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不是一个商人的基本能力吗?试问哪一个商业活动不是在制造焦虑呢?
作为产品开发最根本的不就是先找到受众的痛点吗?
只不过是自己不如别人卖的好,卖的优雅,就贬低对方我觉得这个做法不高级。
二手知识没价值?
一部分文章批判罗胖是传递二手知识没有价值,还说应该去读原著,自己消化理解。
看到这里我就只能呵呵了,我就问一句上学的时候,你是觉得老师的板书重要,还是教科书重要。
大学里期末复印最多的一定不是教材,而是同学的笔记。
这些不都是二手知识吗?为什么反而到重要了?
我想说无论是原书,还是二次加工的内容,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没有区别,都是新知。
并且从罗胖最初做《逻辑思维》开始,他的每一期节目都是最后卖书的,包括得到的在线商店也是卖书的。这可以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罗胖不仅没有说不让大家看书,相反通过每天听本书是为了减少大小选书的成本,罗胖恰恰是最乐意用户看书的人。就好像星巴克是卖咖啡的,但是也卖咖啡豆。并不会因为卖咖啡,就不希望别人买咖啡豆。
所以,对于批判罗胖二手知识和听得到不看书了的指责,在我看来都是在【臆造】的事情。
碎片学习不靠谱?
这个观点我就更搞不懂了,任何一个职场人毕业之后到了职场,有人在公司抽出整段时间给他上课吗?虽然有人事的入职培训,但是说实话谁能记得自己入职培训的内容呢?
大部分职场技能和知识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然后再实际的工作中实践,随后慢慢每一个人积累成个人的知识经验体系的。
所以碎片学习从我们进入职场就开始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另外一个观点是说碎片学不系统。
这里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
首先,有人说得到的课程是碎片化,不成知识体系的。
我们看得到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课程大纲,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我不明白哪些说得到不系统的人是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
得到有精品课,通常有10节左右。如果不系统针对的是这一方面的课程,我想说是不是对方的理解能力有问题。精品课的定位本身就是用一个具体方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同的课程产品定位不同,你总不能说大学的体育课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上课,都是不合理的吧。
其次,系统和碎片化两个词本身是对立的吗?
没有什么人是每一本书,一次看完的吧?
既然看书可以利用碎片实践看完,为什么碎片化学习就不系统了呢?
与其为黑罗胖【欢呼】,不如【正视】自己的懒惰
严格说,一定有得到用户是买了很多课程,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
就像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有硫酸泼熊,也有残杀室友的,所以不能只看反面事例,不看正面案例。
当人们通过黑罗胖,来解除只有焦虑没有行动的【知识焦虑者】的时候,最可悲的事情不是他们是否相信罗胖,而是他们真的以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而没有真的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罗胖在跨年里有一个PPT,是对比转发人数和听课人数的。
学习无论在什么平台,什么方式,最终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只是听到那不等于得到。
不去学会消化后的输入,怎么可能学为己用呢?
得到有留言、转发、笔记、知识城邦分享,那些黑罗胖的人都做了哪些呢?
所以,无论你对罗胖什么态度,都请反思一下自己。
如果你觉得被罗胖【忽悠】了,那请真的独立思考,别再被【罗黑】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