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过度理由效应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
——(美国)德西
在一个小乡村里,有位老人在那里休养,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这里非常安静,但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住在附近的几个孩子总爱到这里玩耍,整 天在这里互相追逐打闹,吵得老人无法好好休息,于是,老人不时地出来阻止,却根本不管用。
有一天,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然后拿出一些零钱,并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于是,10多个孩子就在那里拼命地叫着,而老人也根据孩子们每次吵闹的情况,给予他们不同的奖励。
这种情况持续3周之后,来这里吵闹的孩子们习惯了,这种获取奖励的方式,这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立刻有几个孩子反对,他们觉得不应该减少自己的奖励,但无论他们怎么说,老人始终不妥协,孩子们没有办法,觉得奖励虽然少点,可也总比没有奖励要强得多了,结果,又过了一周左右,老人拒绝向他们支付奖励,而且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再给了。
于是,孩子们全都认为这实在是太可气了,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觉得“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那样不是明摆着自己吃亏吗”。从此之后,孩子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 大声吵闹,即便有时候路过老人住的地方,也全都静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认为,就应该这样回复老人对自己的不公正。
老人提供了一个对孩子们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进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误区,使他们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过度理由效应是由一个叫作德西的心理学家提出的,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者,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这个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个实验对象者自己解题,不给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对象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
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实验对象者可以自由活动,目的是在考察实验对象者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最终结果显示,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组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了解题的兴趣。
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会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生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还往往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作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其实,过度理由效应,也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分别是:
1、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2、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心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