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初的20来年,无非就是为你所设想的生活浇筑一个模型,然后将自己一步步地嵌入其中。
这是大多数人的活法。也是我的活法。
由于单位的培训,一下子要接触到天南地北的好多人,我却懒得去认识,也懒得用心去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也许是知道最终的结果,这三个月的培训无非就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结束后你我也将各自回到各自的地方,从此再无干系。在悲观者的眼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不值一提。也许是越来越懒,抑或是害怕别离的忧伤,在早已知道了将来的结果与自己关系不大时,越来越懒得上心。这世界好朋友难觅,知己更是难得。并不是老乡就能成为好友,并不是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就能成为知己。你我皆是各自的过客,在这个城市的时空中相交的两条线而已。
一周以来,感触颇深。其一则是浓浓的政治斗争,还未报道却已硝烟弥漫,为争优秀明争暗斗;其二则是感慨有能力和才华的人不少,但进此系统则无非求一稳定,后果可能相差不大。笼子只有这么高,再雄厚有力的翅膀也飞不过笼顶;其三则是对生活进一步的反思和理解,再次回归校园生活却是以职工的身份。
3个月后,各个回各自的岗位,依旧过着原来的生活。而我,会成为普普通通的一名小县城职工,在那里娶妻生子,然后直到退休颐养天年。我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周末和三五好友聚聚,偶尔出去旅行,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写着自己的文章和故事,不会大富大贵,但求有意义的过完一生。这便是我25岁想象着的人生。
离开一个地方,意味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打破,强迫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然后你才明白,什么对于你是重要的。在西宁满大街找不到一家饭店时,我知道米饭对我很重要,我已习惯在南方生活。大学远离家乡和父母,节假日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不能爬爬自己县城的小山,呼吸着自己县城清新的空气,我知道父母和故乡对我很重要。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习惯了,便不想再去适应新的环境,一如街头拐角的理发店。去得多了,我们互相认识,虽不知道名字,但去了老板便知道我要理什么发型,这种默契多么惬意。
三十岁后,越来越喜欢稳定的生活。看到这句话时,不禁暗暗赞同。找个地方静静的坐下来,慢慢的去欣赏这一天时光的流逝,由早晨的东方鱼肚白到傍晚的红霞满天。人的一生,不就是和这个世界去对话感悟的一生吗?
《我25岁就把自己杀了,只是到75岁才入土》这篇文章最近又在朋友圈火了一把,批判没有成就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却认为知道自己的人生怎么活才是最大的意义所在,一如我敬佩那个坐在路边给英雄鼓掌的女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知道自己应该要成为什么来得重要,前者发自内心后者迫于外界因素。一辈子,未必要取得多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能否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无限的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体验感很重要,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拥有着敏感的触角去感悟身边的一切。
午夜打字,在安静的房间里,诉说自己的心事,虽不能博得众人赞赏,但老时却可拿出来细细阅读一番,看那时年少轻狂。却又是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