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人,害怕被讨厌,害怕没有存在感,害怕着各种人际关系,假期在家,便找来此书一读,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影响甚大,以下一一记录。
1.人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阿德勒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从现状通往改变的桥梁,即为勇气。勇气一词,也是本书作者一直强调的观点。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伤痛影响现在的感知,但事情不止于此。或许我们过去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开心的经历,但那已是过去,接下来的生活方式,则是由自己选择。重要的不是过去的经历带给我们的痛苦,而是我们如何感知、理解、思考和看待过去的这段经历并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2.虚假优越感,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情节有时会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虚假优越感”。举例来说,可能有人会因为自己的低学历感到自卑,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意思就是,我只不过是被低学历给掩埋了,其实我本人是很优秀的。这即是虚假优越感的一种表现,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夸耀不幸。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聊天,聊着聊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比惨大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心理角度讲,弱势的群体会更容易获得特权。这类人群主要想通过暴露出自己的不幸以及自卑感,从而把这当成武器来使用,让周围的人担心或支配其言行。进而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
然而,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与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较。
3.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里作者提出了共同体感觉。世界上有很多个共同体,我们每个人也都分别从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属于学校,属于企业,属于地域社会,属于国家等。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活在关系破解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书中还有许多其他观点令我颠覆三观,总之值得一看。愿我以后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