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热情沸腾,想要面对高山大海旁若无人地猛吼几声,或者默不作声的泪流满面,仿佛见到了心中的“洛神”,百看不厌,欲罢不能。这个早晨,我读莫奈的油画《干草堆》,终于理解了唐太宗为什么临走时,还念念不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死后也要让它相伴左右!
艺术品放射出的光芒就像一个能量巨大的吸盘,妖精一般把感受者的灵魂吸附、掏空,直到感受者变成一具空壳,空落落的,神情恍惚的游走。
《干草堆》描述的是旧年乡村最寻常不过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和许多不合时宜的物事一样渐行渐远,日益模糊,走到快要封存的边缘。而此时的《干草堆》仿佛黑暗中的一记火光,霎时点亮了我记忆的引擎,曾经的一幕一幕花絮一般纷扬在我的眼前。
半明半暗的画面,以黄色为底色,亲切而温暖。几丛草堆由大而小,依次排列开去,依然强烈的夕阳散射在天空中,像一朵盛开的花,照亮了整个天空。而在草堆的背阴处,由于光线的返照,绿色的光斑闪闪烁烁。草堆边隐约看到或大或小的石头,星星点点。草堆上的草有很强的层次感,你压着我,我覆着你,无怨无艾,彬彬有礼的样子。草堆的间隙,阳光像一根长鞭,亮闪闪的斜刺过来,直愣愣的刺着这个世界,刺着我的眼睛。而田埂上的树,在远处睡眼朦胧的样子。
这本来是一个没有生命感的画面,莫奈用他那起死回生的画笔,硬是让阳光开了口、让草堆挪了挪身子、让散乱的石头展开了笑容。久久凝视着《干草堆》,仿佛看到一群儿时的玩伴,纷纷扰扰的围拢来,要和我说话、玩一场儿时未竟的游戏。
读《干草堆》,心中有一抹阳光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