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夜晚,我细细地品味了河合隼雄的《爱哭鬼小隼》。对这本书的热切期待,源于我也是一个泪点低的爱哭鬼。同类之间容易产生惺惺相惜的情感,以至于我一听到这本书的推荐,就第一时间在网上下了单。
少年小隼好幸福。他成长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里:父亲稳重威严不失慈爱之心,母亲温婉包容又讲求原则,兄弟们性格迥异又相互接纳。他是个好学生,学习上善于思考并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课余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在少年时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用“爱”浇灌出来的孩子,也会在某些时刻产生孤零零的感觉:“到头来,我依然是一个人呀。”是啊,谁说成长不孤独呢。
成长中的孩子是敏感的:喜爱的老师和同学转校了,他觉得失落;同学不小心碰掉了自己的书包却没捡起来,他感觉被侵犯了;哥哥和人打架占了下风,他气急攻心。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依靠泪水来表达。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泪水是示弱的表现,只有小孩子会哭,只有女孩子爱哭。所以,小隼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哭鬼。
这种爱哭的表现,让我想到自己。
说自己也是爱哭鬼,绝对没有言过其实。职场工作短短五年时间,期间掉眼泪的次数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有时是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让自己喘不过气,有时是因为领导的做法让自己感到委屈。还记得民主生活会上,同事评价自己容易情绪化、还需让自己变得强大,而我亦对自己的低泪点感到羞愧,每次忍不住眼眶湿润时都先克制着让自己冷静一下,生怕眼泪一掉下来就“万劫不复”。
工作中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记得第一次来上心理学课程,未等看完短片《lila》,想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用童真的眼光看待生活,眼泪就呼地出来了。在写“一本书的邀请”时,听着煽情的背景音乐,想着对现状如此不满意的自己居然还有地方让自己真心夸赞,不禁眼眶又湿润了。当然,我的流泪不会轻易被发现,一般来说都会被我很好地掩饰过去。但更多时候,这种偷着掖着的情绪最终都会“崩盘”,换来一个关键时刻哭得更厉害的我。所以,我一直都很羡慕能够自我克制情绪的人。
我一度将自己爱哭的表现归因于我的成长经历过于顺畅。幸运的我没有经历太大的人生考验——我的原生家庭健全,作为独生子女,父母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凭借努力和运气,我从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到重点高中一路走来,高考发挥正常;感情方面即使小吵小闹不断,但不抛弃不放弃,也没有遭受什么挫折。认真地回想,仿佛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真的有,那也只是少年时代的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小烦恼,正如小隼一样——因为舍不得军训教官,送行时哭得稀里哗啦;中考以后跟同学分离,半夜里惆怅地失眠;想到未来的不确定,甚至于想到未来的生活并不一定比当下幸福,便会惆怅得睡不着觉,诸如此类的事情。
那些情绪化的时刻,都在彼时被我写进了QQ空间,或是写进了校内网。然而,多年后的今天,我却连打开来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当年那个被自己的“妄想”所感动的傻里傻气的自己。诚然,写下文字的那一刻,我是真情实意的,正如当前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但现在的我看来,那时的我多数时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无病呻吟罢了。
但这些眼泪真的一文不值吗?爱哭鬼注定翻不了身了吗?
不,看完小隼的经历,我要为爱哭鬼正名。
我们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爱。幸福的原生家庭生活经历保护了我们敏感的内心,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让我们肯定并听从自己内心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勇敢表达自己。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不会偷看我的日记本,在我关起书房门的时候不会查岗,在我抗拒回答询问时也不会刨根问底。他们尊重了我的隐私,保护了我的自尊。他们让我正视我的情绪并通过例如流泪的方式与之和平相处。如果我内心缺爱,那么我应该会麻木,会漠然,然而我没有。我时常会有感动的情绪体验,那让我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那么,现在我还会因为自己是个爱哭鬼而心生歉意吗?不会了!因为正如小隼的妈妈说的:“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更何况我是女孩子呢?
小隼的老师说,写作文不可以刻意求工。此时此刻我写下这篇文章,没有用到已学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却借此获得了释怀——爱哭鬼如我,没准也能成为心理学家呢。